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人民政府又制定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从 1953 年起,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时期。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前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际前提的。

任何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当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并掌握政权后,却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由旧的阶级社会过渡到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阶级社会里,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通常是新兴阶级通过革命,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取得政权后,过渡就实现了。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而在旧的社会内部,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一般地都是自发地在新兴阶级革命前就已经产生,新兴阶级的革命正是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发生的,所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代表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建立了新的政权, 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就自然地出现了(如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就是这样)。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却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却需要有一个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过渡阶段或者叫做过渡时期。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也不可能自发地在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产生,它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后,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马、恩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可见,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在着手建设社会主义时,在由旧社会转变为新社会时,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渡时期。

  1.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 1844 年已经认识到,消灭私有制“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②。

恩格斯对这个问题,与马克思有相同的认识,他这样写道:“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度废除呢?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以后才能废除私有制。”③

由上可见,马、恩并不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特别是消灭私有制问题,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

列宁是从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这一特征来解释过渡时期的。他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④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很明显是包括它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又说:“过渡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在经济上是不是说,在这个制度内既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和因素呢?谁都承认是这样的。”①而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就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这些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②正是由于过渡时期这一经济特征,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就必须利用自己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来解决社会主义的这一经济任务,即将多种所有制形式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向社会主义过渡自然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1. 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还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那就只会有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③所以他们坚持,过渡时期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统治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便为新社会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列宁也有同样的认识。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72、21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40、13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72、219 页。

④ 《列宁全集》第 37 卷,中文第 2 版,第 263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34 卷,中文第 2 版,第 275 页。

② 《列宁全集》第 37 卷,第 26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3 页。

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④他特别强调发展工业。他说:“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可见,马、恩和列宁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这一点认识也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 1953 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也要对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以上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依据的。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实际依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而且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

关于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早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和毛泽东的论著中已经明确地提了出来。包括 1953 年提出的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些重要的方针和政

策,实际上早在 1949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也已经提到了。全

国解放后,经过了 3 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到 1952 年底, 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当时的具体情况是: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结束时,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虽然已经达到并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但是这种生产水平仍然是十分低下的。从工业水平来看,1952 年我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 26.7

%,而苏联是 45.2%(1928),波兰 65.5%(1949),捷克斯洛伐克 75%

(1948)。按人口平均的工业产品产量,1952 年,钢产量:中国 2.37 公斤, 苏联 164.1 公斤,美国 538.3 公斤,日本 81.7 公斤;发电量:中国 2.76 度,

苏联 553.5 度,美国 2949 度,日本 604.1 度,棉布:中国 5.4 米,苏联 23.6 米,美国 55.4 米。如从总的工业产量看,见表 7—1。可见,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是十分落后的。当时我们还不能自己生产汽车、拖拉机、飞机、重型机器、精密机器等,国防工业也十分落后。

中国工业如此落后,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