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国民经济逐步现代化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改组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 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

(一)继续努力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今后 10 年和“八五”期间,既要保证各方面建设资金的需要,又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提高,首先仍应继续努力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防止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和通货膨胀。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主要是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高速度,建设规模过大,消费基金膨胀,导致国民经济总量不平衡和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最后不得不进行调整。今后 10 年,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大的波折,最重要的仍然是要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特别是保持财政、信贷、外汇收支和物资的各自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平衡。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都要量力而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国力相适应,生活消费的增长要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由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有一个过程。财政体制“八五”期间仍将基本维持现行财政包干格局,制约着国家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重点建设投资、国防经费、科学教育事业费必须适当增加,而每年大量的企业亏损和物价补贴,以及其他一些开支,只能逐步压缩下来。因此,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很大,每年都还有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尽可能减少一些赤字。银行信贷要继续坚持稳定货币的方针,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把货币发行量和贷款总规律保持在经济发展合理需要的范围内,避免通货膨胀。要及时结汇,努力增加对外贸易收汇和非贸易收汇, 保持适度进口和合理的外债规模。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经过 80 年代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兴产业有所发展。但是,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在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加工工业总规模偏大,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今后 10 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领域拓宽,选择性增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并且正在发生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之上升到新的等级,不仅直接关系到第二

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将对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产生长远的影响。

根据这种情况,《纲要》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今后 10 年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主要要求是:

  1. 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90 年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向小康水平过渡,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能很快提高,人均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加上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发展农业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纲要》规定 90 年代粮食产量要先后登上 4 500 亿公斤和 5000 亿公斤两个台阶,并且对增加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发展林、牧、渔业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棉花产量要求达到 52.5 亿公斤)。为了完成农业发展的任务,《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续植树造林,搞好防汛抗旱; 进一步抓好科技、教育兴农;努力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等等。切实加强管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根据这些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 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 10 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两年通过治理整顿,调整结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紧张状况有所缓和, 某些产品在某些地方甚至一度出现过剩的情况,这是经济紧缩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从长远来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价格和收费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安排,实行投资倾斜政策,采取多种途径,筹集必要的资金。《纷要》对能源、交通、邮电通信、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建设做出了具体安排。我们要象“一五”时期成功地抓 156 项重点工程建设那样,集中力量,齐心协力,高质量高效益地搞好一批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使它们如期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有计划地新建、扩建和改建一批大中型电站、煤矿、油田、铁路和公路干线、港口、机场、通信干线、水利等骨干工程,以及冶金、化工项目。到 2000 年,原煤产量达到 14 亿吨左右,原油产量有较大增长,发电量

达到 11000 亿千瓦小时左右,钢产量达到 8000 万吨以上,乙烯产量达到 300

万吨左右,化肥产量达到 1.2 亿吨左右(标准肥)、铁路货运量达到 19 亿吨左右。要适当增加银行贷款,并建立煤炭、电力、石油和铁路建设基金,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要逐步调整和理顺基础产品的价格和收费,增强基础工业的发展能力。要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使它同重点建设协调发展。在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1. 大力改组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我国加工工业规模已经不小,今后10 年的发展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把现有企业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压缩一部分超过合理需求的加工工业生产能力,淘汰一批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对生产批量小,成本高,效益差的企业进行调整,推进专业化分工和联合。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同时把整个加工工业的素质提高到新

的水平。到本世纪末,要求机械工业和轻工业的主要产品中 40%左右达到或接近国际较先进水平,各部门需要的大型成套设备和关键产品基本立足国内;纺织工业的总体装备技术达到国际较先进的水平,新产品、新门类大量增加,能够较好地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要。到 2000 年,纱产量达到 557

万吨左右;化学纤维产量 260 万吨左右。

另外,要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在突出位置,使之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带头产业。要积极运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集中力量开发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中心、计算机为主体的投资类产品,加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努力发展光纤、卫星、微波、程控交换等通信产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以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

  1. 积极发展建筑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温饱走向小康,人民生活的提高,将较多地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纲要》规定今后 10 年建筑业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建筑业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建筑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各项建筑都要切实保证质量,力求降低成本。要积极推广立足于国内的新型建筑材料。

考虑到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目前又比较落后的状况,《纲要》对第三产业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商业、物资、金融、保险、旅游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的质量,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 80 年代的发展中,由于经验不足,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也产生过一些混乱现象。经过治理整顿,这些混乱现象已经有所克服或者正在克服。我们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加强管理,使第三产业得到较快而又健康的发展。到 2000 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现在的 1/4 左右,提高到 1/3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