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在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 1957 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建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工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主要指国营工业还有一部分合作社工业,不包括手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增长情况;1952 年是 44.8%,到 1956 年增长到 71.6%。资本主义工业,1952 年占 30.6%(包括自产自销部分和加工订货部分),1956 年,由于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已经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除资本家还拿定息外,同社会主义工业实质上已无大差别,所以,1956 年资本主义工业的总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已不到 0.04%。①

(二)工业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 550 亿元,折合黄金 57000 万两以上,其中国家对经济

和文化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 493 亿元,超过原定计划 427.4 亿元的15.3%。5 年内,在实际完成的国家投资总额中,工业部门的投资占 56%。

(农林水利部门占 8.2%,运输邮电部门占 18.7%)5 年内,在实际完成的国家投资总额中,生产性建设的投资占 76%,消费性建设的投资占 24%。工业建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5 年内,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总

额达 250.26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42.5%。①就是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几乎国家投资的一半,是用于工业建设。5 年内,由于进行基本建设而新增的固定资产达到 492.18 亿元,其中新增工业固定资产达到 200.64 亿元。② 在工业建设中,重工业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重工业的投资占 87%,轻工业的投资占 13%。③在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中, 重工业占 36.1%,轻工业占 6.4%,农业占 7.1%。④

5 年内,按照规定建设项目,除有个别调整外,绝大多数都已建成,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建设项目。5 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单位达 10000 个以上, 其中:黑色金属 312,电力 599,煤炭 600,石油 22,金属加工 1922,化学637,建筑材料 832,造纸 253,纺织 613,食品和其他约 5000 个。⑤

5 年内,在施工的 10000 多个工矿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 921 个,⑥

比计划规定的单位数增加 227 个。到 1957 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 428 个,

部分投入生产的有 109 个。苏联帮助建设的 156 个重大建设项目,到 1957

年底,有 135 个已经施工建设,有 68 个已经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帮助我国建设的 68 个工程项目,到 1957

年底,有 64 个已经施工建设,有 27 个已经建成投入生产。⑦这 900 多个限额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 194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5)》,第 422、423、438、424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5)》,第 422、423、438、424 页。

③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 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④ 《中国统计年鉴(1985)》,第 422、423、438、424 页。

⑤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 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⑥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 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⑦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 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以上的工矿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大工业的骨干,它们的建成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

在一些新建的大的工矿企业单位中,电力工业有:富拉尔基热电站、阜新电厂、抚顺电厂、太原第一热电站、大连热电站;煤炭工业有:鹤岗东山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矿、辽源中央立井;石油工业有:东北石油二厂、玉门矿务局;黑色金属工业有:鞍山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厂;有色金属工业有: 抚顺铝厂、通化铜矿;机器制造工业有: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还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化学工业有:大连化学厂、大连碱厂。在轻工业方面,造纸工业有:佳木斯造纸厂、广州造纸厂;食品工业有:包头糖厂、北京果酒厂;纺织工业有:北京国棉一厂、乌鲁木齐七一厂、哈尔滨亚麻厂。建筑材料工业有:牡丹江水泥厂、哈尔滨水泥厂等。

(三)大批新建和扩建企业投入生产,开始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批新建和扩建企业的投入生产,开始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旧中国不可望的一些技术要求特别复杂的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部门出现了。①五年计划规定的新增工业生产能力的计划,大都超额完成了。主要工业产品新增的生产能力(以设计的年产能力计算)为: 铁矿开采 1643.4 万吨,炼铁 338.6 万吨,炼钢 281.6 万吨,轧钢 165 万吨,

采煤 6376 万吨,发电(以发电机容量计算) 246.9 万千瓦,天然石油 131.2

万吨,人造石油 52.2 万吨,合成氨 13.7 万吨,纯碱 19.2 万吨,烧碱 8.1

万吨,原盐 151.3 万吨,水泥 261.3 万吨,金属切削机床,8704 台,载重汽

车 3 万辆,纱锭 201 万枚,织布机 55000 台,机制糖 62 万吨,机制纸 25 万吨。

生产能力这样迅速的增长,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旧中国经历了 60

年才建设起不到 200 万吨的炼铁能力,不到 100 万吨的炼钢能力;经历了将

近 70 年,才建设起不到 190 万千瓦的发电能力。新中国五年中新增加的炼铁

能力和炼钢能力,即等于旧中国 60 年的 1.5 倍和 3 倍;新增加的发电能力也

大大超过了旧中国 70 年的总和。以旧中国发展比较快的纺织工业来说,从

1890 年到 1949 年的 60 年中,只建设起 500 万枚纱锭;而新中国从 1949 年

到 1955 年,6 年新增纱锭即为 152 万多枚,为旧中国 60 年建设纱锭数的 30

%多。可见生产能力增长之迅速。

(四)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旧中国工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重工业极为薄弱,1936 年仅占工业总产值的 28%,机器工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 22%。一般工业设备简陋,多用手工劳动。全部高炉有效容积在 100 立方公尺以下的占 79%。煤矿工业除个别企业提升、排水及巷道运输采用机械外,全部用人力。纺织工业,1936 年动力织布机仅 8 万台,只占全部织机的 1%强。另外,操作方法也极端落后,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如铁矿中,帝国主义采取“洞式开采法”,掠夺我国富矿。煤矿采用落后开采方法,平均回采率在 40%以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期间,我国工业技术水平

①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 年到 1957 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大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1. 工业设备和工人技术装备程度的增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 4 年,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些新型的、现代化的设备。如电力工业,1955 年已建成一座高温(510℃)、高压(100 大气压)热电站,到 1956 年 6 月,单机容量在 25000 千瓦以上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的 22%,单机容量在 12000 千瓦以上的则已占 46%。煤炭工业已建成年产能力达 300 万吨的海

州露天煤矿,能力达 90 万吨的辽源中央竖井、鹤岗东山竖井等。钢铁工业

1956 年已建成自动化高炉 5 座,建成辊径为 1150 厘米每年处理钢锭能力为

350 万吨的初轧机。机械工业已建成沈阳风动工具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等新型自动化工厂。

工人技术装备程度(平均每一工人装备的工业用固定资产)也相应提高。见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