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及其不利影响

三线建设原早在 60 年代已经开始进行了。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偏重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则比较落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曾将沿海工业内迁至大西南,对西南地区经济建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解放前我国整个工业比较落后,所以抗战时期内迁的那点工业也是有限的。解放后,党和国家曾考虑合理安排我国的经济建设布局,既考虑国防安全,又兼顾结构协调、经济合理,并在 60 年代初、中期已开始对三线地区进行投资建设,而形成了战略后方基地。

所谓三线地区是相对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其内伸的一、二线地区而言的,主要包括京广线以西、长城以南的 11 个省区。三线建设的方式,一是投资新建,二是内迁沿海地区老企业,并以搬迁为基础,加以补充和扩建。三线建设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生产能力向腹地的一次大推移,也是我国较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落后地区的传播和扩散。

三线建设在正常情况下,本来是合理的、应该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 中,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国际形势,确定以备战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特别是林彪一伙的干扰和破坏,因而不顾国力负担,不顾经济综合平衡,突出备战, 确定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经济建设方针,使得经济建设实质上转向了半战争状态,使经济布局变成了军事布局,从而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线建设的过程大概是:从 1964 年 8 月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是第一阶

段。60 年代初期,党和国家严重的估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危险,在 1964

年 8 月,曾讨论决定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保证,抓紧修好

成昆、川黔、滇黔 3 条铁路;新建项目都摆到内地,沿海能搬的项目也要搬迁,要调整第一线。1965 年 4 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 据此修订了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使我国经济建设由调整时期重点解决吃穿用问题,转到了以备战为中心。三线建设从此开始。

“文化大革命”初期到 1969 年底,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三线建设难以大

规模进行。从 1970 年起,由于错误地对国际局势估计严重,备战工作提到首位,林彪一伙更乘机提出“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 制定了庞大的国防建设计划,要求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建设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在这种形势下,“四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狠抓备战,集中力量建设战备后方,将内地建成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备后方。三线建设的主要项目就是这一时期搞起来的。1973 年,林彪反党集团覆灭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采取调整政策,着重解决基建战线过长、三线建设过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问题,降低了军政费用的支出比重, 并改组了国防工业的领导,才逐步将三线建设转入了正常状态。

从 60 年代中期起所进行的三线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主要是: 基本建成了战略后方的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改善了国防工业的布局, 显著的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使之逐步趋向合理。如三线地区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厂、甘肃酒泉钢铁厂、湖北十堰汽车厂;新建了四川渡口、贵州六盘水等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发电厂。还建成了一些新的工业中心,如包括川贵云在内的西南机械工业基地,以机床、轴承制造为特色的汉口工业区,以仪表、低压电器、农机、轴承制造为特色的天水工业区,以仪表、机床制造为特色的银川工业区,以及黔西大型煤炭电力基地等。另外, 三线建设还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变了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建成了近 2000 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交通

邮电项目,形成了 45 个以重大产品为中心的专业化生产科研基地和 30 个各具有特点的新兴工业城市;基本建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以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的、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相配合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还建成了川黔、成昆、湘黔、襄渝、贵昆等 5 条铁路干线,形成了西南地区新的交通骨干网络,改变了交通闭塞的状况。工业、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工矿企业为主的中心城镇,一些偏僻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受到影响,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落后面貌。

但是,三线建设又是林彪一伙“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又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1)林彪一伙的“左”的指导思想,使三线建设脱离国情、国力、造成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要求过急的状况。(2)工业布局不是以经济技术合理、交通便利为标准,而是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原则,因而布局不可能合理。(3)盲目追求自成体系,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造成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难以形成生产能力。由于选址定点匆忙,厂区布置不当,有些项目虽花费大量投资建成,但缺水缺电,或交通不便,因而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有的因与城市或矿区建设不配套,生活服务公用事业跟不上,生产内部不衔接,辅助部分上不去,短期内很难形成综合生产能力。(4)农轻重,老企业与新企业、老基地与新基地、生产与生活等比例关系不够协调。三线建设主要突出重工业、军事工业,挤了轻工业和农业。由于过分强调内地建设,内地占用资金过多,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投资新建企业比重过大,影响到老企业、老工业基地的更新改造。三线建设是靠山、分散、隐蔽,工厂建好,但交通和生活设施跟不上,影响到职工的生产情绪。(5)经济效益差。三线项目许多是未经充分准备,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就仓促上马,全面铺开,许多项目甚至于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 有不少项目地处山区,需要搞大量的防洪工程,厂外管线、道路和社会服务等设施,增加了投资,扩大了成本。加之管理不善,组织工作跟不上,职工不安心,浪费很大,经济效益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