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72、1973 年的经济调整与遭受的挫折

(一)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所进行的经济调整及其所取得的成果。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未遂,叛逃机毁人亡。“九·一三” 事件后,由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首先发现“三个突破”问题。为了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和扭转“三个突破”的严重局势,使国民经济能重新走上正轨,他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转机。

不过由于当时的中心是“批林批孔”,加上其他干扰,因而“三个突破” 在 1972 年仍有发展。1972 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达 5610 万人,比上

年增加 292 万人。①职工工资总额达 340 亿元,比上年增加 38 亿元。②粮食销

量达 927 亿斤,比上年增加 43 亿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增加进口粮食外, 还挖了国家粮食库存,当时叫“窟窿”。棉花也因生产下降,挖了库存。另外对外援助支出高达 51.5 亿元,比上年增加 13.9 亿元。针对当时出现的“三

个突破”、“一个窟窿”问题,周恩来指示,国务院从 1972 年起,特别是

1973 年,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是:

  1. 控制基本建设规模。重申,大中型项目必须经国家批准,不得随意扩大基建规模,不准动用生产基金、银行贷款或向企业摊派搞基建。1972 年国家对基建投资比上年减少了 18.36 亿元。自筹资金方面,1971 年为 58.07 亿元,1972 年为 63.57 亿元,1972 年增加了 5.5 亿元。③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972 年比 1971 年减少了 12.86 亿元。④另外,还适当地调整了投资结构。农

业投资增加了 3.7 亿元,重工业投资减少了 21.4 亿元。在建的大中型项目比

上年减少了 150 个,基建中使用的民工人数也进行压缩。

  1. 加强劳动工资管理。在劳动工资方面,重申,劳动工资的大权在中央,各单位的工资总额计划,都要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核实,未经批准超计划招收的职工以及违反政策和规定增加工资的,银行有权拒付工资款项。

  2. 解决粮食购销差额问题。商业部提出要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 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认真整顿城镇粮食统销工作,压缩不合理的供应,控制职工人数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在丰收地区多收购一点粮食,核减农村不合理的销量,压缩民工过高的粮食补助等。

  3. 调整计划中的高指标。对原订“四五”计划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

② 同上书,第 489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23、489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23、489 页。

③ 同上书,第 323 页。

④ 同上书,第 323 页。

降低了一些指标;工农业总产值比原来降低了 6.2%,粮食产量降低了 500

—1000 亿斤,棉花降低了 1500—2000 万担,钢产量降低 500—1000 万吨(从

3500—4000 万吨下调到 3000 万吨),发电量降低 100—300 亿度,棉纱降低

100—200 万件等。

根据调整后的“四五”计划纲要(修正草案),拟定了 1973 年的国民经

济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 1973 年的国民经济。这些措施是:第一,大力支援农业。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拨款和支农工业的投资,比上年增加 19%, 用于农业的钢材增加 30%;第二,缩短基建战线、压缩国防和行政开支、精简职工,把 1972 年超过国家计划自行招收的职工减下来,动员绝大部分基本建设占用的常年民工和不合规定迁入城镇的人口回农村去。争取上述几项减下 500 万人,并决定 1973 年不再招收新职工。

经过以上措施,“三个突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增长速度逐年减慢。1973 年,全社会粮食收购 968 亿斤,粮食销售近 956 亿斤,达到国内粮食收支平衡。

周恩来不仅大力解决“三个突破”问题,他还在 1971 年底到 1972 年秋期间,先后在计划、交通、科学等会议上提出了批判极“左”的错误做法等问题。他还抓了教育、科研、计划生育等工作,提出了指示意见。

针对林彪一伙大搞“空头政治”,造成不抓业务,不重视业务情况,周恩来强调,无产阶级政治应该落实到业务上,要破除“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等观点。他提出,要对企业进行整顿。要恢复和健全七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安全生产制、经济核算制;明确企业要抓七项指标, 即: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指标。针对受林彪“左”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而不执行国家计划或随便冲击国家计划的企业,任意中断协作关系,以及许多地方乱上项目等无政府主义现象,周恩来提出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坚持统一计划,加强经济管理的规定》的文件,规定:要坚持统一计划,搞好综合平衡;基本建设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提高投资效果; 要控制职工总数和工资总额。加强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管理;集中物资分配调度的权力,建立企业统一生产指挥系统;管好大中型企业,坚持按劳分配等。这个文件虽然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没有正式发下去,但它还是对恢复生产秩序,加强经济计划企业管理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周恩来还强调要纠正农村中的“左”的政策。纠正林彪一伙在农村鼓吹的“穷过渡”、大搞“扩社并队”以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把发展多种经营当作“重副轻农”、“金钱挂帅”的“资本主义倾向” 等错误。重申了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仍然有效,农村工作要认真按《六十条》办事,强调要贯彻按劳分配,不要硬搬照套大寨的劳动管理办法,要从实际出发,总结当地的好经验,坚持那些为群众所欢迎的、简便易行的劳动计酬办法。他还提出,不能把党的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在 1973 年初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他还比较系统地批判了林彪一伙在农村强令扩社并队、没收自留地、砍家庭副业、搞“一平二调”的罪行,为刹住农村“穷过渡”的歪风作了不懈的努力。

另外,周恩来还抓了教育和科研工作,努力肃清林彪一伙在这两个领域所散布的一系列反动言论和进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活动。

在周恩来主持工作期间,尽管江青一伙进行干扰和破坏,但由于坚持了整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和措施,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又对“左”倾错误做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因此,1972、1973 年两年的国民经济出现好转形势。

1973 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各项主要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

工农业总产值 32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9.2%,其中农业总产值 1226 亿元, 比上年增长 8.4%,工业总产值 2741 亿元,比上年增长 9.5%。在主要产品产量方面,粮、棉、麻、糖、烟的产量都超过历史上最高的一年。粮食达到5298.7 亿斤,比上年增长 10.2%;棉花 5123.5 万担,比上年增长 30.8%;

工业产品产量,钢 2522 万吨,比上年增长 7.9%;原煤 4.17 亿吨,比上年增长 1.7%;原油 536 亿吨,比上年增长 17.4%;发电量 1668 亿度,比上年增长 9.4%;棉纱 196.7 万吨,比上年增长 4.3%;棉布 87.1 亿米,比上年增长 4.3%;铁路货运量 83111 万吨,比上年增长 2.8%;基本建设国家预算内投资完成 282.2 亿元,外加预算外投资共完成 338.10 亿元;施工项目 1627

个,建成投产的 168 个;新增固定资产 232.26 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8.7%,比上年提高 13%;1973 年基本建设新增生产能力:铁矿开采 1154.6 万吨,煤炭开采 1835 万吨,发电机组容量 400.1 万千瓦,石油开采 1027.1 万吨;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10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8.1%;1973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 109.8 亿美元,扣除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后,比上年

增长 34%,是建国后“一五”计划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家财政收入 80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6%,财政收支平衡。人民生活也有改善,1973 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 155 元,比上年增加 8 元。①可见,在周恩来主持工作下,1973 年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的调整虽然使国民经济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部分地区重点煤矿没有完成计划,运输还是相当紧张,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投资效果差,有的企业亏损严重,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以及

—切经济工作都受着“左”倾错误的冲击等。

(二)“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重新恶化。1973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努力纠正“左”倾错误和对经济进行调整,因而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但是“文化大革命”并没有过去,特别是 1974 年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国民经济又重新恶化起来。

1973 年 8 月召开的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对林彪反革命集团作了批判,但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 月 30 日又召开了党的十届一中全会,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都是政治局委员,他们相互勾结,结成反动的“四人帮”,阴谋夺取国家最高权力。1974 年 1 月所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就是他们篡夺最高权力的重要一步。

“批林批孔”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具体表现在 1974 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上。

  1. 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大部分没有能完成国家计划。1974 年工农业总产值为 4007 亿元,只完成计划的 95.6%,仅比上年增加 40 亿元,即增

长 1%。其中工业总产值 2730 亿元,比上年下降 11 亿元;农业总产值 127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2%。大部分工业产品未完成计划。钢 2112 万吨,比上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348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484 页。

年减少 410 万吨,只为计划的 78.2%;原煤 4.13 亿吨,比上年减少 4 亿吨, 为计划的 96%;原油 6485 万吨,比上年增长 21%,为计划的 101%;发电量 1688 亿度,比上年只增 20 亿度,为计划的 96.4%。粮食 5505.4 亿斤, 比上年增长 3.9%,为计划的 102%;棉花 4921.5 万担,比上年减少 202 万担,比上年下降 8.13%。其他经济作物大部分未完成计划。①

  1. 铁路运输堵塞,船舶停港时间延长。1974 年铁路货运量为 17.9 亿吨,比上年减少 5851 万吨。当时津浦线上的徐州、京广线上的长沙、京包线上的包头、贵昆线上的贵阳,所通过列车比平时正常情况少 1/3 左右,分别影响整个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由于铁路干线受阻,致使山西、河南的煤炭和其他物资不能及时外运,当时上海煤炭告急,只好把大同、开滦的煤炭绕道由大连上船运往上海。港口情况,1973 年一些港口曾试行定额制度,结果只 32 天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上海港)。有的港口实行计件工资制

(广州黄浦港)到年底不仅补足了前 9 个月所欠的任务,还超额完成了全年

任务。但是 1974 年以来,由于“批林批孔”的冲击,在“要当码头的主人, 不作吨位的奴隶”的口号影响下,劳动效率大幅度下降,船舶停港时间不断延长,国轮停港时间有长达半年以上者。港口压船严重,造成很大损失,也影响外贸开展。例如,1 月份外贸租船等待泊位一项就损失租金 186 万英镑。

  1. 财政出现赤字,市场供应紧张。1974 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为 783.1

亿元,比上年少收 26.6 亿元,仅完成计划的 92.1%。支出为 790.8 亿元,

比上年少支出 18.5 亿元。由于支大于收,这一年财政赤字 7.7 亿元。这是从

1967 年以来所没有的。①市场供应方面,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消费品不仅品种减少,连数量也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农副产品供应特别紧张,一般日常用品也供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