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继续调整国民经济所取得的成果

1980 年 2 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国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扭转了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市场充裕,物价稳定,人民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改善。这些充分证明继续调整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国民经济得到了均衡、稳定、协调的发展。从 1980 年 2 月,中央

③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595 页。

工作会议决定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稳定的、协调的,完全结束了由于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而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情况。“六五”期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都在 10%左右(“六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社会总产值为 11%,国民收入为 9.7%,工农业总产值为 11%①),这个速度是合适的,这是“一五”时期以后,从来没有过的。再从比例关系看,由于认真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如坚决把农业搞上去,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以及加强煤、油、电、运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结果改变了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现在,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大体上各占 1/3(如 1985 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农业占 34.3

%,轻工业 30.7%,重工业 35%②)。在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大体上各占一半(1985 年,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轻工业 46.7%,重工业 53.3

%①),根据经验,这种比例关系基本上适合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

(二)工业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六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10.8%,国民收入增长率 9.7%,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1.5

%,三者大体同步增长,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特别是国家财政收入,“六五” 期间,其他各年均有赤字,1985 年财政总收入为 1866.4 亿元,支出为 1844.8

亿元,收支差额,余 21.6 亿元,消除了赤字。②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经济效益较低,走的是一条高速度、低效益的路子。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产值、产量,不重视产品质量和社会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着重解决产品适销对路后,又着重抓了企业扭亏增盈问题, 使工业生产与实现利税同步增长。“六五”末期,又进一步把工业生产实现利税与国家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作为奋斗目标,因而取得了以上成果。

(三)全民、集体、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经济工作中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限制集体经济,排斥个体经济,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广大城乡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全面增长的形势。在城镇劳动者中,集体所有制职工由 1980 年的 2425 万人,增加到 1985 年的 3324 万

人,城镇个体劳动者由 1980 年的 81 万人,增加到 1985 年的 450 万人,两者在城镇劳动者中所占比重由 23.8%上升到 29.4%。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所占比重,1980 年为 78.7%,1985 年下降为 70.4%;集体所有制工业的比重,1980 年为 20.7%,1985 年上升到 27.7%;个体工业,1982 年占 0.1%,1985 年上升为 0.4%;其他各种经济形式(全民与集体合营、全民与私人合营,中外合营企业及个体工业)由 0.6%上升到 1.5%。①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1985 年集体所有制占 37%,1980 年占 11.9%。个体经济和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38 页。

② 同上书,第 54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45、46、46、275、54、595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45、46、46、275、54、595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273 页。

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比重 1985 年占 22%(1980 年只占 3.9%)。②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而且开拓了就业门路, “六五”期间,安排了待业人员共 3500 多万人,因而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四)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农业中,“六五”期间,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普遍实行,在农业产量方面,虽然许多地方,遭受到了自然灾害,但农产品产量仍然稳步增长,只 1985 年虽有下降,如粮食产量,1980

年为 32056 万吨,1983 年为 38728 万吨,1984 年增长为 40771 万吨。1985 年,许多地方遭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和国家有计划地调减了粮棉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仍然达到 37911 万吨。棉花,1980 年为 270.7 万吨,1983 年为 463.7 万吨,1984 年增长为 625.8 万吨,1985 年 414.7 万吨。虽然粮棉减产,但各种经济作物仍全面增产。1980 年为 769.1 万吨,1983 年为 1055 万吨,1984 年增为 1191 万吨,1985 年继续增长为 1578.4 万吨。烤烟,1980 年为 71.7

万吨,1983 年为 115.1 万吨,1984 年为 154.3 万吨,1985 年继续增为 207.5

万吨。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1980 年只为 2223 亿元,1983 年增长为 2884 亿元,1984 年更增为 3390.7 亿元,1985 年继续增长为 38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③其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由 1984 年的 58%下降到 1985 年的 49.8

%。林、牧、副渔产值所占比重,由 1984 年的 42%上升到 1985 年的 50.2

%。①

农村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1984 年乡镇企业总收入为 1268.15 亿元,比1983 年增长 36.6%,1985 年为 1827.41 亿元,比 1984 年又增长 44%。乡镇

企业的从业人员 1984 年为 3848.09 万人,1985 年增加为 4152.14 万人,比上年增长 7.9%。②

(五)工业方面。“六五”期间工业总产值,1981 年为 5178 亿元,1983 年增长为 6164 亿元,1984 年为 7030 亿元,1985 年达到 8295 亿元,比 1984 年增长 18%,比 1980 年增长 6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984 年为 3484.16 亿元,1985 年增长为 4113.45 亿元,增长 18%;重工业总产值 1984 年为3545.69 亿元,1985 年增长为 4181.0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轻重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84 年为 47.4∶52.6,1985 年为 46.7∶ 53.3。这种比例关系大体上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提前两年达到和超过“六五”计划规定的 1985 年的指标,如钢,1984 年为 4347 万吨,

1985 年为 4679 万吨,比上年增长了 7.6%,比 1980 年增长 26%;原煤,1984

年 7.89 亿吨,1985 年增长为 8.72 亿吨,比上年增长 11%,比 1980 年增长

40%;原油 1984 年为 11461.3 万吨,1985 年增长为 12489.5 万吨,比上年增长了 9%,比 1980 年增长 17.9%;发电量,1984 年为 3770 亿度,1985 年增为 4107 亿度,比上年增长 8.9%,比 1980 年增长 37%;水泥 1984 年为

12302 万吨,1985 年增为 14595 万吨,比上年增长 18.6%,比 1980 年增长

82.8%;平板玻璃 1984 年 4190 万箱,1985 年增加为 4942 万箱,增加 17.9

%;③布,1984 年 137 亿米,1985 年增为 146.7 亿米,比上年增长 7%;糖,

② 同上书,第 533、181 页。

③ 同上书,第 533、181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167、215、301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167、215、301 页。

③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167、215、301 页。

1984 年为 380 万吨,1985 年增为 451 万吨,比上年增长 18.7%,比 1980 年增长 45%。①

(六)基本建设方面。“六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981 年为 422.91

亿元,1983 年为 594.13 亿元,1984 年为 743.15 亿元,1985 年增为 1074.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6%,比 1980 年增长 92%,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中施工项目,1984 年 821 个,1985 年增加为 961 个,建成投产项目,1984 年 113 个,1985 年 121 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例增大,1984 年占 40.3%,1985 年提高为 43.1%。新增固定资产,1984 年 533.28 亿元, 1985 年增为 733.16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 37.5%;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

1984 年为 13.8%,1985 年为 12.6%;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1984 年为 71.8

%,1985 年为 70.5%。②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有了进一步改善,重点建设加强, 如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资比重增大了。

(七)城乡市场和对外贸易方面。这几年,由于实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改革流通体制,国内市场空前繁荣。1984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3376.4

亿元,1985 年更增加为 430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5%,比 1980 年增加了 1 倍。③“六五”期间国内市场的特点是:除了部分紧俏的耐用消费品以外,零售商品货源比较充裕;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商品的质量、花色、品种、式样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家具电器畅销不衰。1985 年同 1980 年相比,电视机销量增长了 4.1 倍,电风扇增长 7.6 倍,录音机增长 18.9 倍,洗衣机增

长 57.2 倍,电冰箱增长 59 倍。在商品流通中,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调整了商品结构。尤其是个体商业增长很快,1985 年比 1984 年增加近 1 倍。此外,调整和放开部分商品价格后,鲜活商品上市量增加,质量提高。

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方面。“六五”期间,我国的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1985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 696.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0%,比 1980 年增长 84%;出口额 273.6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4.7%;进口额 422.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54%。①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多年依赖进口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减少;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大量增长,特别是国内紧缺的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 化纤、木材等物资的进口,增长尤为显著。我国出口贸易额在世界上所占位次,已由 1980 年的第 28 位上升为第 16 位。在吸收外资方面,1985 年实际使用外资 4.4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59.3%。1985 年 9 月底,已设立中外合资企业 1881 家,中外合营企业 3408 家,外商独资企业 104 家。

(八)财政状况好转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六五”期间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国家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1985 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为 1866.4 亿元, 比上年增加 355.5 亿元,财政总支出 1985 年为 1844.8 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消除了赤字。②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也就为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300、475、527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300、475、527 页。

③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300、475、527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563、595、106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563、595、106 页。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1985 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 407 元,比 1984 年提高了 23%,比 1980 年提高了 79%(1980 年为 227

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六五”期间是 8.8%,农民是 10.1

%,非农业居民是 5.6%(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一五”时期是 4.2%,“二五”时期是-3.3%,1963—1965 年是 8.5%,“三五”时期为 2.1%,“四五”时期 2.2%,“五五”时期为 4.8%)。职工平均工资, 1985 年为 1148 元,比 1984 年增长 174 元,增长了 18%,比 1980 年增长了

51%。1985 年安置就业人数达 813.6 万人。1985 年城市新建职工住宅面积

1.25 亿平方米,比 1984 年增加 16.8%,比 1980 年增加 35.9%。农村新建

住房面积 7 亿平方米,比 1984 年增加 1 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城市 1985

年 6.7 平方米,1984 年为 6.3 平方米,1980 年仅 5 平方米。农村 1985 年 14.7平方米,1984 年 13.6 平方米,1980 年 9.4 平方米。①

另外,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1980 年为 12.9

%,1985 年提高为 17%。②这对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上成果表明,继续调整的政策是正确的。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因而促使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686、106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 686、10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