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林彪、“四人帮”执行一套极“左”路线, 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但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千方百计地在进行辛勤的劳动,因此“文化大革命”的 10 年间,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化肥、农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490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 460 页。

③ 同上书,第 477 页。

药使用量上升,并建成了一批农用水利工程。如农业机械总动力。1965 年拥有 1494 万马力,1976 年增长为 11733 万马力;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965 年为 72599 台(混合),1976 年增长为 397000 台(混合);农用小型及手扶

拖拉机 1965 年 3956 台,1976 年 825000 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965 年 55.8

万台,1976 年 426.2 万台;联合收割机 1965 年 6704 台,1976 年 14233 台;

农用载重汽车 1965 年 11063 台,1976 年 48739 台;农村用电 1965 年 37.1

亿度,1976 年 204.8 亿度;实际机耕面积 1965 年 23369 万亩,1976 年 52369 万亩。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全国机耕面积扩大,1976 年有 1/3 的耕地实现了机械耕种。机电排灌面积也扩大了,1976 年机电排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 53.9%,比 1965 年增加 1 倍多。1976 年农用化肥量达 524.4 万吨,比

1965 年增加 2 倍,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达 7.8 斤,比 1965 年增加了 2.1 倍。另外,农田水利方面,建成了一批防洪、灌溉、排涝、发电的工程设施,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部分在“文化大革命”前动工的,也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

由于上述比较有利的条件,因此,农业生产还是上升的。农业平均发展速度仍然达到 3.9%。粮食产量也有增长,1965 年为 3890.5 亿斤,1976 年增长为 5726.1 亿斤,增加了 1835.6 亿斤。①如按人口平均计算,1965 年每

人粮食产量为 544 斤,而 1976 年增长为 615 斤。①其他农作物总产量也有一

定增长,但按人口平均则没有增加,棉花、油料还减少了。棉花人均 1965

年是 5.9 斤,1976 年减少为 4.4 斤;油料 1965 年为 10.1 斤,1976 年减为

8.6 斤。②

(二)在工业中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工业企业。10 年中石油工业发展突出,一些石油资源被进一步探明。大庆油田形成年产 5000 万吨原油的

大型企业。山东胜利油田和天津大港油田也初具规模。我国原油产量 1965

年为 1131 万吨,1976 年增长为 8716 万吨,增长了 6.7 倍。③随着原油产量增加,石油化学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1973 年引进并先后施工建设的 13 套大型化肥装置,生产能力合计为合成氨 357 万吨,尿素 580 万吨。同时引进的北京、上海、辽阳、四川、长春等地的大型化工、化纤装置,也先后开始安装建设。

在冶金工业方面,新建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厂、甘肃酒泉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贵州铝厂等重要企业。此外一些先进技术工程,如武汉钢铁公司

1.7 米轧钢机工程(设计能力为热轧钢板 300 万吨,冷轧钢板 100 万吨,硅钢片 7 万吨,全部外国先进技术,具有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特点),于 1975 年正式施工,1978 年全部建成投产。此外,在机械工业方面, 还建设了湖北第二汽车厂、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陕西富平压延厂,四川大足汽车厂等一大批企业。煤炭工业建设了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顶山、芙蓉山、山东兖州等大型煤矿。电力工业重点建设了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一批水电站和火电站。湖北葛州坝大型水电站及由国外引进设备建设的唐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62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84、184、244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84、184、244 页。

③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84、184、244 页。

山陡河电厂,也开始动工建设。

(三)在交通运输和电信等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有计划地修建了一些沟通西南、西北的铁路,联结成都与昆明、株州与贵阳、襄樊与重庆的成昆、湘黔、襄渝铁路先后建成投入运行。这些铁路的修建十分不易, 有的穿越丛山峻岭,跨越深谷大河,有的要通过沼泽地、永冻层、地震带和盐湖等,地形险峻、地质复杂,施工极其困难。如成昆铁路全长 1099 公里,

穿越大小凉山、碧鸡山和横断山脉的隧道有 427 座,总长度为 341 公里,跨

越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以及深沟大涧的大小桥梁有 991 座,总长度为 93 公里。桥梁和隧道的总长占全线长度的 40%。此外,华北地区还继续修通了京原线(北京至山西原平),建设了通坨线(北京通县至河北坨子头)。从河南焦作到湖北枝城的焦枝线,也于 1970 年 7 月建成。太焦线(山西五阳至河南修文)、枝柳线(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也全面动工,1979 年完工。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双线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宏伟的长江大桥(全长 6700 米),也于 1968 年完工(1959 年动工)。此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长 4

倍,两列对开的列车只需 6 分钟即可顺利到达对岸。

此外,1974 年还建成了从大庆油田到河北秦皇岛我国第一条长距离的输油管道,接着又建成了秦皇岛至北京、山东临邑至南京的输油管道。在邮电通信方面,1976 年建成了全长 1700 多公里的中同轴 1800 路载波通信干线,

和连通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的微波通信干线。北京、上海还各建了一座卫星地面站。

(四)科学技术方面。核技术方面迅速发展。继 1964 年 10 月,我国爆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1966 年 5 月 9 日又进行了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9 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地下

核试验。空间技术方面,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第一次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

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精确命中预定目标。1970 年 4 月 24 日,成功地发

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 173 公斤)。1971 年 3 月 3 日发射一颗重

212 公斤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中成功地发回了各项科学试验数

据。1975 年 11 月 26 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回收卫星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外,这一时期,还研制成了一大批重大新产品和成套设备。完成了 3

万吨模锻水压机等 9 套大型成套设备,第二汽车厂冷加工成套设备,年产 700

万吨大型金属露天矿设备,年产 150 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套设备,年产 300

万吨井下煤矿设备,250 万吨炼油厂成套设备,年产合成氨 6 万吨、尿素 11 万吨的化肥设备,20—30 万千瓦水力和火力发电成套设备,33 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和 2.5 万吨级的轮船等。在农业方面,还研制成功了籼型杂交水稻良种,这种水稻良种比一般水稻良种可增产 20%左右。

(五)工业生产建设有一定进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但是在广大职工努力下,10 年来工业生产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一些进展的。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值“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在这两个五年计划内, 累计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 1519.48 亿元,包括工业在内的更新改造和其

他措施的投资 745.48 亿元。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共 1083 个,新增固定资

产 907.68 亿元。同时期,新增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为:炼铁 1971.5 万

吨,炼钢 1250.6 万吨,煤炭开采 14926 万吨,发电机组容量 2603.6 万千瓦,

石油开采 6881.2 万吨,天然气开采 132 亿立方米,合成氨 673.6 万吨,化学

肥料 576.54 万吨,化学纤维 13.63 万吨,棉纺锭 416.3 万锭。①到 1975 年底,

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2209.3 亿元,为 1965 年的 2.38 倍。由于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工业品产品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见表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