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88 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的提出及其措施

针对通货膨胀物价大幅度上涨的严重情况,1988 年 9 月 26 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消除经济过热,遏制通货膨胀。

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具体为:(1) 198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当 1989 年实际投资规模的 20%,对重点产业采取倾斜政策,对涉外项目采取保护政策,切实调整投资结构,把全社会的投资规模真正管起来;(2)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特别要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3)稳定金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办好保值储蓄,开辟多种渠道,包括出售公房和发行股票、债券,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4) 把 1989 年工业增长速度降到 10%,甚至更低一些。

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1)坚决刹住乱涨价风;(2)整顿公司,政企分开,官商分开,惩治“官倒”;

(3)确定重要产品的流通秩序,坚决制止高价抢购粮、棉和生丝等产品的“大战”;(4)加强宏观监督体系,强化计划、银行、财政、税收、海关、铁路等部门的宏观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5)制止各方面对企业的摊派等。

解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问题,一方面要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另一方面要用很大力量来改善和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以及紧俏产品的生产。压缩的基本建设腾出来的能源、原材料、运输能力等,要用到这些方面来。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消费品,要减少出口,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特别要解决好粮食和“菜篮子”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整顿方针及措施,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行,取得了初步成效:(1)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截止 1989 年 2

月底,全国已经停建、缓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18 000 个,可压缩今后几年的投资 647 亿元,占全部项目剩余工作量的 12%;(2)信贷规模得到控制, 储蓄增加,金融趋向稳定。银行两次提高储蓄利率和开展保值、有奖储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步回升;(3)集团购买力得到压缩,专项控制商品由19 种扩大到 32 种,1988 年零售额比 1987 年下降 9.1%;(4)开展全国性

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中,共查出应上交财政的违纪金额 74.1 亿元,已上

交 56.5 亿元;(5)流通领域初步整顿,截止 1989 年 1 月底,已撤并公司

17 092 个,占党政机关所办公司 24 187 个中的 80%;(6)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基本上保证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总之,经过半年来的工作,经济过热开始降温,物价上涨势头有所减弱。但所取得的成效仅仅是初步的,距离治理整顿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