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指标造成“三个突破”

1971 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四五”计划是 1970 年初开始编制的,由于林彪等人的干扰破坏,以及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在所编制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中强调,在“四五”期间,要狠抓备战, 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备战后方,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当时特别突出“备战”,提出“要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集中力量建成战略后方,要求各协作区都要自成体系等。因此,“四五”计划纲要, 仍然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计划,它追求生产上的高指标,片面强调高积累,过分突出建设重工业,忽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严重脱离实际。纲要还具体规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 12.5%,5 年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 1300 亿元,1975 年粮食产量达到 6000—6500 亿斤;

棉花 6500—7000 万担;钢 3500—4000 万吨,原煤 4—4.3 亿吨,原油 7000

—10000 万吨;发电量 2000—2200 亿度,铁路货运量 9—10 亿吨。

在“四五”计划制定后的 1970 年,在经济上,已经发现计划中所制定的一些指标过高,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不能适应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不能适应加工工业的需要, 交通运输和电力紧张,基建项目上的过多,产品质量下降,设备失修,事故增多等。根据以上情况,1971 年的年度计划,本应加以修改和调整,但在林彪一伙的把持下,仍然大上军工项目,不断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这期间,毛泽东曾经提出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凡是客观可能办到的事情,要努力去办;又要实事求是,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什么都大办。还提出要既注意数量,又要强调品种、质量,注意经济核算,讲求实效;既要高速度,又要按比例,使各方面协调发展。既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又要尊重科学,一切经过试验等。但林彪一伙并没有理会毛泽东所提出的这些原则。所以 1971 年的年度计划,基本上是照《纲要》草案安排的。

1971 年计划要求,狠抓内地和国防工业的建设,大办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过程,狠抓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大打矿山之仗,发展科学技

术,努力超赶世界先进水平等。这个年度计划的中心,自然是要保证完成“四五”计划纲要中所提出的高指标。

1971 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的结果,虽然大部分都按原计划完成了,但是却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情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谓“三个突破”,即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突破 5000 万人;工资总额突破 300

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 800 亿斤。

情况是这样:1971 年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是:工农业总产值为 34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9%(上年为 3138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2375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2%(上年为 2080 亿元);农业总产值 1107 亿元,比上年也

增长了 4.6%(上年为 1058 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情况:粮食 5002.8

亿斤,比上年增长 203.7 亿斤;棉花 4209.5 万担,比上年减产 344.5 万担;

钢 2132 万吨,比上年增长 353 万吨;原煤 3.92 亿吨,比上年增长 0.38 亿吨;

原油 3941 万吨,比上年增 876 万吨;发电量 1384 亿度,比上年增长 225 亿

度,以上均超额完成原计划。货运量 168132 万吨,比上年增加 17773 万吨,

其中铁路货运量为 7647 万吨,比上年增加 12%(上年为 68132 万吨)。国

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 282.7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上年为 272.73 亿

元),为计划的 104.7%。国家财政收入 744.7 亿元,支出 732.2 亿元,分别为计划的 105.6%和 103.8%,做到基本上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2.5 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 92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1.2 亿元。①

1971 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的结果,虽然使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1)农业增产速度较慢,农产品不足问题比较突出。(2) 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不协调,重工业 1971 年比 1970 年增长 29.9%,而轻工业只增长 6.2%。轻工业发展相对过慢,造成市场消费品紧俏。(3)基本建设战线过长,规模过大。当年计划安排的国家预算内投资已比上年增长许多, 在建设过程中又追加两次基建投资,于是已经偏大的基建规模再度加大。1971 年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为 1692 个,比计划多 524 个。许多地方、部门还盲目上计划外的项目,于是挤设备,挤材料,挤资金造成各方面紧张。1971 年用于内地建设的投资占全国预算内投资的 55%,在三线建设中,又实行靠山、分散、进洞的错误方针,施工难度加大,费用过高,建成后生产经营困难重重, 造成巨大浪费。(4)积累提高。1971 年积累率为 34.1%,上年为 32.9%; 而且积累额中生产性的积累的比重过高,达 76.2%;①影响了人民生活。(5) 不少产品质量下降,劳动生产率下降等。

以上情况导致了“三个突破”的发生,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造成以上“三个突破”的主要原因是,积累率过高,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1969 年为 357 亿元,1970 年增加为 618 亿元,1971 年又增加为 684 亿元。积累率不断提高。1969 年是 23.2%,1970 年提高到 32.9%,1971 年更提高到 34.1%。1969 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00.83 亿元,1970 年增长为 312.55 亿元,比上年增加 111.72 亿元,1971

年更增长为 340.84 亿元,比上年增加 28.29 亿元。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使职工人数猛增,1971 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达 5318 万人,比 1968 年

增长 1148 万人,比 1966 年增加 1384 万人。职工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工资支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6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354 页。

出和粮食销售量失去控制,原计划全国全民所有制各部门职工工资总额 1971

年为 296 亿元,执行结果达到 302 亿元;原计划粮食销售量 1971 年为 794

亿 斤 , 执 行 结 果 达 855 亿 斤 。 ② “三个突破”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农村中抽掉劳动力过多,影响

农业生产;职工人数增加过多,也使工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城镇职工人数猛增,增加了货币的投放,加重了商品粮和消费品供需之间的矛盾,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使整个国民经济又出现比例失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