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国 40 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40 年来,城乡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52 年为 57 元,1978 年提高为 133.6 元,1990 年更提高为 629.8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 1957

年为 235 元,1978 年提高为 316 元, 1990 年更提高为 1387 元。职工平均工

资,1952 年为 445 元, 1978 年 615 元, 1990 年提高为 2140 元。(2)消费水平的提高。全国居民消费水平,1957 年 76 元,1978 年提高为 175 元, 1990 年更提高为 713 元。从 1952—1990 年,农民消费水平,从 62 元,提高

到 519 元,非农业居民,从 1952 年的 149 元,提高到 1448 元。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储蓄的增加上。1952 年我国城乡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为 8.6 亿元,1978 年为 210.6 亿元,1990 年更上升为 7034 亿元。城镇储蓄,1953 年为 12.2 亿元,1978 年增为 154.9 亿元,1990 年更增为 3734.8 亿元。农户储蓄,1953 年为 0.1 亿元,1978 年增为 55.7 亿元,1990

年更增为 1412.1 亿元。全国平均每人储蓄存款余额,1952 年为 1.5 元,1978

年 21.9 元,1990 年提高为 615.2 元。

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提高。特别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幅度更大。1978 年农村平均每人住房面积为 8.1 平方米,1990 年提高为 17.8 平方米。城镇居民平

均每人居住面积 1978 年为 3.6 平方米,1990 年提高为 7.1 平方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也有明显提高。1988 年我国平均期望寿命已达 70 岁,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收入国家为

65 岁),比印度高 12 岁。1978 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 32%,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为 56%)。1989 年我国平均每一医生负担人口数为 1000 人,也超过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为 2390 人),更少于印度(印度为

2 520 人)。1986 年我国人均日摄取食物热量为 2 630 千卡,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855 千卡),高于印度(印度为 2238 千卡)。

总之,建国 4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

就,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得到很大的提高。①关于建国 40 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详细情况,请参阅附表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