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面整顿给经济带来的转机与所遭受的挫折

一、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所进行的经济整顿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1974 年的经济恶化情况,引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不满,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提出了“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1975 年 1 月,党的十届二中全会选举了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1

月 13—17 日,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周恩来作了

《政治工作报告》,重申了三届人大提出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 即第一步,在 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报告提出,今后 10 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

想的关键 10 年,国务院将根据两步设想的目标制订 10 年规划、5 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大会选举朱德为全国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为副总理。这次会议重新提出四化宏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四届人大后,周恩来病重,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工作。大力扭转“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6、245、244、162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445 页。

破坏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邓小平首先抓了铁路运输和钢铁工业问题。相继召开了铁路会议、冶金会议、国防工业会议、军委扩大会议和农业、科技等会议,对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进行了全面整顿。

(一)对铁路运输的整顿。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自“批林批孔”以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徐州、南京、南昌等铁路局的铁路运输堵塞,严重阻碍了津浦、京广、陇海、浙赣四大干线的畅通。1975 年 1 月,全国铁路日装车为 4.3 万车,与实际要相差 1.2 万车。邓小平下决心首先解决铁路运输问题。2 月 25 日召开了全国工业书记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全党讲大局,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讲话。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全国的大局, 要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现在有人只抓革命, 不敢抓生产,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当时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薄弱环节是铁路运输,铁路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等。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共中央 3 月 5 日发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强调,实行全国铁路由铁道部统一管理,集中指挥,铁路职工由铁道部统一调配;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及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等,确保运输安全正点。铁路职工要一切听指挥, 做好本职工作,对派性严重、经批评教育不改的领导干部和派头头,应及时调离,对严重违法乱纪的,要给予处分。整顿铁路秩序,任何妨碍铁路正常工作,破坏铁路运输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制止,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按照上述中央的指示精神,各铁路局进行了认真的整顿。调整和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调离了一批派性严重又不肯改正的派头头,逮捕了一小撮破坏分子,在铁路系统大力恢复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铁路运输迅速好转。到 4 月份,只一个月时间,堵塞严重的几个铁路局都疏通了,全国 20 个铁路

局,有 19 个铁路局超额完成装车计划,南昌铁路局虽未完成计划,但情况也

有好转。全国铁路日装车平均达到 5.4 万车,为历史最好水平。列车安全正点率也大大提高。通过这些坚决果断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铁路问题,也推动了钢铁、煤炭、国防工业等整个工业战线的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二)工业整顿。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工业生产一度混乱, 生产下降、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尤以钢铁工业为甚。1974 年钢产量比 1973 年减少 410 万吨。1975 年前 4 个月,全国欠钢 195 万吨。鞍钢、武

钢、包钢、太钢 4 个大钢厂欠产严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央于 5 月 8 日召开了钢铁工业座谈会,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把钢铁生产搞上去,必须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各级干部都要敢字当头,要找一些打不倒的人进领导班子;(2)坚决同派性做斗争,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就斗;(3)认真落实政策,不仅要解决戴上帽子的那些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他们周围受到牵连的人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老工人、技术骨干、老劳模,要把这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4)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把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起来,执行规章制度,宁可严一些, 不严就建立不起来。

邓小平的讲话,虽然是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讲的,但对于当时的各项工作,对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冶金部对钢铁企业进行

了整顿,到 6 月份,欠产严重的鞍钢、武钢、太钢等企业逐步好转,全国钢

的平均日产量达到 7.24 万吨,超过全年计划平均日产水平。

经过狠抓整顿工作,1975 年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有了明显好转。从 3 月份以来,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制品、铁路货运量等,5、6 月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最高水平,军工生产情况也比较好。上半年全年计划完成情况是:原油 49.8%,原煤 52%,钢产量 42.2%,木材 51.3%,铁路货运量 48.9%,全国工业总产值完成 47.4

%,全国财政收入完成 43%。

1975 年 6 月 16 日国务院又召开了计划工作务虚会,对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如当前经济生活中主要问题是乱和散,必须狠抓整顿、强调集中。在计划体制上,要实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 块块为主的办法,对国家计划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少。在企业管理体制上,跨省市的铁路、邮电、电网、长江航运、民航、输油管、远洋航运、重要的科研设计单位、专业施工队以及大油田和少数关键企业、关键建设项目等,要由中央各部为主管理,其余可由地方管理,但不能层层下放。物资管理体制上,物资部门管通用物资,各部管专用物资。财政体制上,推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办法,大中型企业的折旧基金,中央集中 20—30%。还要整顿软、懒、散的班子,年老体弱的领导干部可以当顾问。在企业中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等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大中型企业的非生产人员不得超过职工总数的 18%,中小企业不得超过 10%。此外,务虚会还就如何发展钢铁工业、调整机械工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安排好轻工市场、发展科学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国务院还委托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件。1975 年 8 月 18 日国务院在讨论这个文件时,邓小平讲了《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他在谈话中,就工业支援农业、引进技术设备、企业科研工作、企业管理秩序、产品质量、规章制度、按劳分配原则等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文件由原来的 14 条改为 20 条(即《工业二十条》)。

《工业二十条》是一个对工业生产进行治理整顿的重要文件。国务院各有关单位,还先后起草了企业管理、基本建设管理、物资管理、财政管理、物价管理、劳动管理等条例。《工业 20 条》虽然由于江青一伙的干扰破坏,未形成正式文件,但它对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是起了重大影响作用的。

(三)农业整顿。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当时的农业生产也遭到很大损坏。“四人帮”一伙继续鼓吹“穷过渡”,大搞“一平二调”,生产上瞎指挥,分配上“一拉平”。鼓吹“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因此,社队组织管理混乱,很多社队分配不能兑现,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邓小平提出农业要整顿的正确主张。9 月 15 日,邓小平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指出,农业搞得不好要拉国家建设的后腿,要落实农村干部政策等。9 月 27 日, 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农业要整顿,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农村包括公社、大队一级。为了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中央还专门发出文件,强调不能把社员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批判。通过这些整顿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四)整顿科学技术和教育。在这期间,邓小平还抓了科技和教育的整顿工作。中央选择了中国科学院作为突破口,坚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经过短期整顿,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的意见,起草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汇报提纲》提出:要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政策,把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鼓励科技人员钻研科学技术是不对的,应当朝又红又专的方向努力;要充实加强专业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不要笼统地提“开门办科研”。邓小平在听取科学院汇报时又指出:科研要走在国民经济前面,对有水平的人要爱护、赞扬、发挥其作用,要选党性好、组织能力强的人搞后勤,解决科技人员生活中的困难,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对一不懂行,二不热心,三有派性的人不能用。在教育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使科技事业后继有人,中心是办好教育。要选数理化好的高中生入科技大学,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邓小平的讲话和《汇报提纲》,使科技文教部门的广大知识分子深受鼓舞。此外,邓小平还抓了军队和国防工业的整顿工作。

邓小平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的方针,实际上是要整顿被“文化大革命” 所搞乱了的各条战线,从而恢复党的正确路线。这期间,邓小平的整顿方针和措施,虽然多次受到“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但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因而全国形势又出现明显好转。1975 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为 44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60 亿元,增长 11.9%;其中农业总产

值 1343 亿元,比上年增加 66 亿元,增长 4.6%;工业总产值 3124 亿元,比

上年增加 394 亿元,增长 15.1%。①主要产品产量,粮食 5690.3 亿斤,比上

年增加 184.9 亿斤,增长 3.3%;②棉花 4761.6 万担,比上年减少 159.9 万担,减少 3.3%;③钢产量 2390 万吨;比上年增长 278 万吨,增长 13.1%; 原煤 4.82 亿吨,比上年增长 67 亿吨,增长 16%;原油 7706 万吨,比上年

增长 1221 万吨,增长 18.8%;发电量 1958 亿度,比上年增长 270 亿度,增

长 16%;棉纱 210.8 万吨,比上年增长 30.5 万吨,增长 16.9%;棉布 94

亿米,比上年增长 13.2 亿米,增长 16%。铁路货运量 8.9 亿吨,比上年增

长 1.02 亿吨,增长 12.9%。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了 335.58 亿元,

加上地方自筹,总规模达 409.32 亿元。实际施工的大中型项目 1539 个,其

中当年新建项目 90 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 167 个。新增固定资产 261.69 亿

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27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5 亿元,增长 9.2%。

进出口贸易总额 147.5 亿美元,超过任何一年水平。国家财政收入 815.6 亿

元,支出 820.9 亿元,财政赤字 5.3 亿元。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 158 元,比

上年增长 3 元。①

总的看来,1975 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是好的。尽管还存在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积累率过高(33.9%比上年高 1.6%,接近 1971 年 34.1%的水平②), 财政上略有赤字,职工人数增长过快(1975 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为6426 万人,比上年增长 419 万人③)等问题。这说明,继周恩来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来,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又开始出现了转机,开始走上了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6、162、163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6、162、163 页。

③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16、162、163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484 页。

② 同上书,第 25、123 页。

③ 同上书,第 25、123 页。

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1975 年是“四五”计划结束的一年。按照调整后的“四五”计划纲要(修正草案)检查,计划执行结果如下: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 101.7%,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 104.5%,工业总产值完成 100.6%。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完成 103.5%,棉花完成 95.2%,钢完成 79.7%,原煤完成 109.5%,原油完成 110.1%,发电量完成 103.1%,棉纱完成 96.8%,铁路货运量完成 98.7

%。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下限的 101.6%,财政收入仅完成 98%。另外, 还有计划表列的 51 种主要经济指标中,有 25 种未完成计划,表列 30 种主要

重工业产品指标,有 18 种未完成计划,表列 11 种轻工业产品指标,有 4 种未完成计划。总之,“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中,虽然“四人帮”一伙进行了多方面的干扰和破坏,但是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努力进行整顿、调整、不断纠正“左”的错误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小成绩的,他们的整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振兴经济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