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8—2 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

产品

单位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比“六五” 增长百分比(%)

化学纤维

万吨

132

65.4

101.8

万吨

445

331

34.4

亿米

179

146

22.6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215

691

75.8

电视机

万台

2265

897

152.5

家用洗衣机

万台

882

443

99.1

家用电冰箱

万台

506

46.8

981.2

原煤

亿吨

9.87

7.33

34.7

原油

亿吨

1.36

1.10

23.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5390

3552

51.7

钢材

万吨

4623

3142

47.1

木材

万立方米

6066

5585

8.6

水泥

亿吨

1.95

1.11

75.7

化肥

万吨

1705

1336

27.6

汽车

万辆

51.6

27.3

89.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过技术引进和加快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显著提

高。为国民经济生产技术装备的机械工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达到上千种, 基本上依靠国内的力量,为能源、交通、原材料、尖端科学等十几个部门提供了上百种高水平的成套设备。

但是,工业结构失衡、地区结构趋同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经济效益低下问题日益突出。1989 年和 1985 年相比,在全国重点企业考核的指标中, 有 48%的质量指标下降,52%的消耗指标上升。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由 23.8

元降至 16.8 元,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由 11.8 元降至 6.3 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 19746 亿元,超过计划指标,比“六五”时

期增加 11749 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 12502 亿元,比“六五”时期

增加 7172 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 2771 亿元,增加 1759 亿元;个人投

资 4473 亿元,增加 2818 亿元。

投资结构调整有一定进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加,比重上升。“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运输邮电设施方面的投资 6514 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 4030 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 46.6%上升到 52.1%。“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7348 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 1.2 倍,更新改造投资

完成 3976 亿元,增长 1.7 倍,更新改造投资占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 28

%上升到 31.8%。

重点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一批新成果。“七五”时期,国家安排重点建设项目 306 个,总投资规模达 2955 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 121 个,主要有:

山西大同、古交、河北开滦和山东兖州矿区的 4 对年产原煤 400 万吨的矿井,

总装机容量 271.5 万千瓦的湖北葛洲坝水电站,建成投产 4 台 32 万千瓦机组

的青海龙羊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 120 万千瓦的山西大同第二电厂一期工程

和上海石洞口一电厂,6 条 50 万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年产纯碱 60 万吨的

唐山碱厂,扬子、齐鲁、大庆、上海 4 大乙烯工程,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 中英合资上海耀华玻璃公司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大同至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另外,北京亚运会工程、北京图书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中国科技情报中心、气象卫星资料接受处理系统等一批科学文设施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

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增添了经济发展后劲。“七五”时期,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为 16400 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532 个,限额以上

更新改造项目 354 个,全民所有制单位建成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

目各 20 多万个。“七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

炭开采 12 374 万吨,发电装机容量 4 628 万千瓦,石油开采 7 752 万吨(含

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炼铁 665 万吨,炼钢 512 万吨,铁矿开

采 2342 万吨,化肥 124 万吨,塑料 87 万吨,水泥 1862 万吨,机制纸 28 万

吨,机制糖 58 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 2 307 公里,新建公路 18 092

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 13 740 万吨。

建筑业施工力量增强:技术水平提高。1990 年全社会建筑施工队伍达到 2400 多万人,比 1985 年增长 16%;建筑业技术装备进一步加强,设计施工技术有新的突破。如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结构抗震技术、桥梁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大型结构与设备安装技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局面仍未扭转。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七五”时期完成钴探工作量共 4 689

万米,新发现或新证实为工业矿床的矿产地 1369 处,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勘察

矿区 1015 处。新探明储量:煤炭 1113 亿吨,铁矿石 21.8 亿吨,天然气 2738 亿立方米,石油勘探也取得新的突破。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七五”时期,运输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运输能力增强,运输量全面增长。1990 年末,铁路复线里程占营业总里程的比重, 由 1985 年的 19.2%提高到 24.4%,其中主要干线复线率已达 90%以上。新增电气化铁路里程 2790 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达 13%。公路质量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开始起步。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 1.38 亿吨。

1990 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 26322 亿吨公里,比 1985 年

增长 45.3%;旅客周转量 5 612 亿人公里,比 1985 年增长 26.6%。为减轻铁路负担,组织水陆运输合理分流、运输结构有所调整。在货物周转量中, 铁路所占比重由 1985 年的 44.8%下降到 1990 年的 40.3%;公路所占比重由 9.3%上升到 13.1%,水运所占比重由 42.5%上升到 44.3%。

“七五”时期地方办交通积极性增强。1985 年我国只有 10 个省、区、市拥有 49 条地方铁路,正线长 2 934 公里。 1990 年末,已有 16 个省、区、

市拥有 64 条地方铁路,正线长 4 454 公里。地方航空公司从无到有,已形成一定的运输能力。个体运输得到较快发展。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1990 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80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1.7 倍,平均每年增长 22%。传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等新兴邮电业务成倍增长。市内电话建设由于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迅速,“七五”时期增加 301 万户,增长 1.37 倍。但运输邮电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的需要相比,仍不适应。

(六)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方面。“七五”时期,国内市场变化较大。前 3 年市场波动较大,后两年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销售已基本趋于正常,

商品供应比较丰富。1990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 8255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92%,平均每年增长 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3.4%。

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看,1990 年与 1985 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增长 86.4%,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 40.4%下降为 39.3%;集体所有制增长 64.4%,所占比重由 37.2%下降为 31.9%;合营经济增长 2 倍, 所占比重由 0.3%上升为 0.4%;个体经济增长 1.4 倍,所占比重由 15.3% 上升为 1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增长 1.7 倍,所占比重由 6.8%上升为 9.4%。

市场物价前 4 年涨势较猛,由于采取有效措施,1990 年市场物价相对平稳。“七五”期间各年物价变动情况见表 28—3(以上年价格为 100)。

随着物资体制的改革,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明显下降。钢材国家合同供货量占当年生产量的比重,由 1985 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