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都需要具备某种竞争优势的条件,否则就难以进行对外投资。事实证明,许多在国内很成功的企业往往向国外直接投资,获得所有权优势后又进一步促进、加强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在西方各种直接投资理论中,比较能够全面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形成对外直接投资情形的是 7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国际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所应具备的相对竞争优势是三种优势的综合:所有权优势、内在化优势和地区优势。

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所独享而别国企业所没有的利益,也就是说, 对直接投资的一种解释是投资者看到他们所去投资国家的相同企业所具有的垄断有利条件,如生产要素即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技能、发明创造能力、产品多样化程度、企业生产和市场的多样化规模等。内在化优势是指一国企业如跨国公司、多国公司能利用其所有权优势直接到外国去投资生产的能力,主要包括多国体系、组织结构和市场机制等。某些内在化优势垄断条件也许大公司集团会更多,他们有能力而且愿意向国外投资,他们比其它公司集团更能借贷低利息的贷款,从而扩大海外投资, 实现企业全球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地区优势是指一国企业能在国外开发所有权优势的地区特殊禀赋,包括资源、政策、技术、产品和竞争情况。这种地区的特殊禀赋能使企业在国外投资比在国内开发获得更大的利润。

我们可以从动态分析中观察不同国家在不同投资发展阶段的上述种种相对优势。可见,邓宁提出的理论不仅能解释发达国家,而且能解释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具有开展对外投资相对优势。归纳起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是拥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全球性通讯网络以及善于进行国际间资源调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是规模小、投资少、周期短、收效快、生产方式灵活、能使用多功能技术设备、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应变能力强、适合发展中同家需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以及以劳动密集的产品为主,资本投,人与劳动力使用的比例要比发达国家低得多,产品价值的市场竞争力较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国际资本投资的最大来源国,每年对外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10%,因为英国货币兑换率高,而且借贷英国货币资金利息低,其次是法国和德国对外投资较多,资本的流向为资源比较丰富、市场比较广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国,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对东亚、中近东和非洲等殖民地附属国的投资亦占很大比例。在当时资本输出的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私人股票、债券的投资,所筹资金,用于接受贷款国的公共事业的投资。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勒索的赔款亦是资本输出的一个资金来源。

两次大战中间,资本流动的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美国从原来债务国变为净债权国,其资本输出的流向以拉丁美洲和西欧等国为主。这一期间长期资本流动的方式以政府借贷的增长取代了过去私人资本借贷。资本输入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以美元计值的外国债券占了主导地位。

70 年代,美元价值下跌,而德国马克和日本的日元增加了购买力,所以

德国和日本的许多公司从 70 年代末开始,直到 90 年代,在美国大量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投资市场的规模空前膨胀,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国际直接投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流向、结构等方面都发生极大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国际企亚从过去单一的外贸往来,国际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发展到今日的国家之间组成的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趋向联合、国际化、全球化,目的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地区与另一个集团、另一个地区进行竞争。欧洲共同体、北美的自由贸易联合以及其它各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必然给国际企业带来新的理论、新的形式、新的模式和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