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企业的形式和活动范围

随着国际企业的发展,它的业务范围、活动形式已从一般的进出口外贸业务往来发展到当前的跨国公司、外向型经济形式。

一般来说,国际企业的活动可分为以下五种主要形式:1.进出口贸易; 2.劳务;3.国际技术许可证贸易和知识产权转让;4.投资;5.跨国公司。以上这些形式是进入外国市场的几种基本方式。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但也有相互重迭之处。许多企业根据所在国的情况,考虑选择进入的方式,包括考虑公司的复杂程度,在国外的经济、产品情况或服务的性质等。

  1. 进出口贸易。出口是指将货物卖到国外,而进口是将货物从国外买进国内。其更准确的定义是,出口是将本国产品卖给并运发至国外的买主;进口是从国外供应商那儿购买货物的过程以及将货物运进本国领土海关。有出口就有进口;同样,有进口就有出口。对卖主来说是出口,对买主来说,就是进口。

进出口贸易的历史如同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历史上,国家之间进行贸

易,目的是为了互通有无。早期,英国从美国进口烟草以及其它原材料,就象今天美国从其它国家进口石油、香蕉、彩电一样进行进出口贸易往来。在理论上,这种业务往来产生的原因曾被解释为源于国际贸易中“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的存在。各国都力图利用最少的资源为自身带来最大的效益,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

商人们很快地认识到,尽管一些国家在生产某些产品方面没有绝对优势,但是,进出口贸易业务是互利互惠的。这就形成了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理论基础。15 世纪末,葡萄牙人开始在印度洋建立经营丝绸、布匹、香料的贸易站,他们也与遥远的中国进行贸易。葡萄牙商人们发现, 即使他们从伊朗或印度的贸易站可以很容易获得丝绸,但是从中国获得的丝绸产品对他们更有利可图。中国有着丰富的资源,更有效的生产方法,更廉价物美的产品,这是从其它国家市场无法得到的。同时,葡萄牙商人还发现, 虽然中国自己生产纸张,但产量少、质量又不高,中国需要大量纸张,而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从印度贸易站弄到。这就是说,中国有着丝绸的相对优势, 葡萄牙则有着纸张的相对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有限财力和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以便交换其它国家的产品,为本国使用。世界贸易就是根据相对优势原则发展起来并且成为当今主要的商业活动的。

贸易往往是公司进入国际企业的第一步。与许可证贸易和投资等其它形式的国际企业经营相比,贸易是比较容易的。简单的进出口活动并非要求与外国买主或卖主有许多联系。就出口而言,有两种不同的出口形式: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

  1.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似同于在国内销售产品。外商或是在贸易展览会上看到这类产品,或从电话薄上找到厂家,或经由别的商人的推荐。如果公司收到客户的产品及价格的订单无甚异议,就按惯例处理业务,直接向买主出口。

许多经营直接出口业务的公司,一般有自己的出口经理和国际销售专家。他们负责与外商打交道,出席外国贸易展销会,执行政府进出口法规, 处理货物的装运和货币往来业务。

  1.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公司想正常向外国买主销售自己的产品,但他们还未找到外国买主或还不能自己处理出口往来业务,因而通过出口贸易公司或出口管理公司进行间接出口。出口贸易公司持有出口许可证,与外国有销售协定,并且有空运和海运的经验,可以代理向外国市场推销业务。出口管理公司一般是指那些向厂家提供咨询的公司,这类公司从事外国市场的研究,确定外国销售代理人,在外国贸易展销会上展销产品,为出口准备书面文件,处理语言翻译和装运业务。所有间接出口形式,一般都是通过代理人或经销商进行。
  1. 劳务。劳务是指旅行、旅游、交通、劳务输出、在国外服务以及利用外国资金等国际收入业务。获得收入的一方是提供服务出口的一方,支付的一方是服务进口的一方。如某人乘坐中国民航从美国到达中国,他购买中国民航的机票,乘坐民航飞机,他进口劳务,而中国民航出口劳务,获得外汇收入。

从提供国际交通、外国旅行旅游服务获得收入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如希腊、挪威等国就主要依靠帮助外国海运货物获得收入。拉丁美洲的巴拿马从外国旅游者身上获得的收入是其商品出口贸易收入的 4 倍。

此外,金融、保险、租赁、工程、管理等服务也是国际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如工程服务经常是指成套项目承包服务,在国外称之为“交钥匙”方式(Turn—Key),这类服务一般是建筑合同上都签有等建筑装配完工后交付使用。管理服务一般是指一家公司向国外另一家公司提供人事、一般或特殊咨询管理。

  1. 国际技术许可证贸易和知识产权转让。国际技术许可证贸易是指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或其它形式的知识财产权持有者根据协议向外国公司授予一定时间的使用权利。在市场上成功地建立出口关系以后,公司常常转向国际许可证贸易或特许代理权(franchising)贸易。这与一般的贸易完全不同, 因为授予许可证的公司经常会派自己的合格技术人员到国外帮助领有许可证者或领有特许代理权者建立生产线并使该公司适应新产品的生产。

  2. 投资。对外投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与灵活投资。直接投资主要是到国外创办企业,如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间接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灵活投资主要是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经营活动。

  3.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企业的主要形式。但世界上对跨国公司的名称和定义还没有一种统一说法,有的称之为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mpany),有的则称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enterprise),还有称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有的强调结构标准,如几个国家参与此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业务,或几个国家对这家公司共有所有权,或几个国家的人员在公司上层管理机构共同担任领导职务等等;有的强调公司的特点,如外国企业赢利、销售额、资产或雇员的绝对数,或者相对数;有的是就公司上层领导行为特点来定义,如公司领导是否从国际角度考虑企业问题;甚至还有另一种定义,认为跨国公司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演变过程。

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目前, 全世界有跨国公司 3.5 万个,总资产达 1.6 万亿美元,其内部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1/3。

联合国 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超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网的大规模建立,产生了一个跨国公司组织和管理的国际生产体系。从经济影响看,跨国公司在分配资源、提高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竞争能力和加速经济调整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的组织者,跨国公司可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①传统的观点认为,贸易是国际经济交往的推动力。但目前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的销售额已大大超过世界出口额,技术转让一般都是伴随着直接投资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由跨国公司管理的直接投资, 就日益被看作是国际经济交往的推动力,而贸易和技术转让就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框架之中。

根据联合国 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有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②

① United nations center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2,World lnvestment Report 1992,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② United nations center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2,World lnvestment Report 1992,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 对外直接投资在 1990 年继续增长——尽管其增长率较 80 年代的平均

增长率为低。据统计,1990 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 2250 亿美元,较 1989 年增长了 7%,低于 80 年代的平均增长率 14%。如果按部门统计,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还是相对于跨国公司的总资产,服务业的比重都有大幅度增加。到 1990 年,日本跨国公司总资产的 2/3,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等国跨国公司总资产的 40~55%,都属于服务业。

  1. 在对外国进行直接投资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这两方面,美、日、欧仍占绝对优势。据统计,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

    1990 年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83%,较 80 年代的平均数略有下降。1990 年,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 70%,与80 年代平均数持平。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和流入之所以集中于美日欧地区,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地区贸易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技术的竞争和跨国界同行业内生产的发展。

  2. 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亚洲国家所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占较大份额。据统计,1990

    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 320 亿美元,亚洲国家吸收了其中的 6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显著增加,占了其中的 32%,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增长,仅占其中的 7%。

  3. 少数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始成为资本净输出者。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增长,现已占全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

    86%。其中,南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已成为资本净输出者,它们 1990 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

达到了近 8 亿美元和 5 亿美元。在亚洲,中国已成为一个新兴的主要对外投资者,基于打入新市场和取得科学与管理技术的需要,1990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 8.3 亿美元。

  1. 横向联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跨国公司以股份相互占有、技术相互转让、市场相互分享为内容,组成同行业跨国联合体是其新的发展特征。这种联合方式使双方既可以从对方获得各自所需,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日本的马自达公司在这一方面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实例。

福特公司财力雄厚,生产规模大,推销经验丰富,销售网遍布世界各地, 1991 年共售出卡车和小汽车 540 万辆,全年营业额达 888 亿美元。马自达公

司以产品种类多、更新换代快和工艺质量高而著称。二者合作始于 1979 年, 当时正值中东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猛涨。福特公司以出让其在横滨的分厂为代价购进了马自达 25%的股份,双方共同研究小型省油汽车以应付石油涨价对汽车业的冲击。此后,两家公司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最成功的一项是获美国“汽车新潮流”杂志 1991 年度最佳车辆奖的“那伐鹤人”越野

吉普车,该车的车型和主要技术指标由福特公司设计,同时吸收了 400 多项马自达公司提出的工艺改进建议,其中的一些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测定噪音与车身震动技术和控制汽车引擎的电子系统,又分别在各自独立生产的车型上得到应用。通过设计和工艺技术的转让以及互派中高级管理人员, 双方的产品质量和更新换代速度均有明显提高,结果是双方皆大欢喜。双方既互通有无,又保持独立,既合作又竞争。目前二者正联合开发 10 种新型号汽车,主要由福特公司设计样型,马自达公司负责工艺。现在福特已拥有价值 10 亿美元的马自达公司股份,1991 年获股息 1400 万美元,并在这些合作

的经验基础上开始同大众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联合。另一方面马自达也控制了福特公司的一些国内分厂。双方还在日本共同拥有一个汽车销售网。类似的大企业跨国界联合,目前已成为一股潮流。

丹尼尔斯和贝德鲍认为,跨国公司有着开拓世界市场和生产的方法,有着国内国外经营的全球哲学。①

随着各国公司的国际业务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日本的、美国的、欧洲的、加拿大的以及其它国家的——发现他们的资产的大部分股份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许多职工是外国公民;他们的赢利很大一部分是外币;他们的业务是通过母公司集团与在外国的子公司运行的。在如此情形之下,这些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公司经营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是世界性的企业,所作的决策是国际性的,世界成为这类公司的市场和经营范围,所在国只是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