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企业的历史发展

国际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过去那种原始的以物换物的当地贸易形式,发展成为跨越国界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建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等形式。国际企业的发展是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为基础的。

  1. 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并过渡到以垄断资本主义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的一些国家里,一些大公司,如英国的德士古石油公司、德国的拜耳制药公司、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 19 世纪 80

—90 年代就已开始向海外投资,在国外的销售市场建立自己的分公司。这些公司在向外国投资以前,早已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到国外市场,并在长期的商业销售活动中,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证实了就地投资设厂比从本国出口商品更加有利可图。从历史上看,对外投资活动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技术成熟,资本过剩,本国市场饱和,国内投资的盈利因竞争而逐渐减少,新的世界市场亦已开辟的条件下产生的。那些工业发达的富裕资本主义国家把资金投放到资本少、原材料价格低廉、工资水平低和获利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也有资金需求。在这样的国际资本供求状况下,长期资本的流动就形成了。

国际投资虽然开始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但是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 国际资本投资额的增长仍十分缓慢。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①,1938 年美、日、德、法、英 5 个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家,对外投资总额为 412 亿美元。其中最多的是英国,对外投资为 230 亿美元;其次是美国,120 亿美元;再次是法国,40 亿美元;德国、日本各 10 亿美元左右。这一时期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扩张主要采取武力侵吞别国土地,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市场的帝国主义方式,侵略、掠夺代替了国际经济合作,强权、奴役代替了国际道义和法律。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敌视、战火炽热的国际环境下,商人不敢到他国投资设厂,就连正常的国际贸易也受到严重阻碍。1945 年第二次世

①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界大战结束时,上述 5 个资本输出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下降到 380 亿美元。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是美国,为 170 亿美元;其次是英国,140 亿美元;法国为 60 亿美元;德国 10 亿美元;日本则降为零。国际投资环境对国际投资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投资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60 年上述 5 个资本输出国的资本输出总额达到 1018 亿美元,

1970 年增长到 2402 亿美元,1979 年达到 6010.9 亿美元,从 1945 年至 1979

年的 34 年中,上述 5 个国家的对外投资额净增 5630.9 亿美元,增长了 15 倍,平均每年增长 165 亿美元。1979 年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仍然是美国,它的对外投资额为 4943 亿美元,占 5 个资本输出国总额的 82.5%;英国仍然是

第二位,对外投资额为 369 亿美元;日本上升到第三位,对外投资总额达 318

亿美元;联邦德国第四位,为 288 亿美元;法国下降到第五位。

世界性的国际投资从 1983 年至 1988 年增加了 4 倍,达 1500 亿美元。在这期间,美国的对外投资占全球对外投资的 42%。全球范围内的对外直接投资在 1990 年达 2250 亿美元,与 1989 年相比增长 7%。外国在亚洲的投资增

加了 3 倍,到 1988 年达 130 亿美元。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在 80 年代改革

开放政策推动下接受了大规模的投资。中国从 1979 年至 1990 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达 180 亿美元,其中 90%来自亚洲国家。①1990 年中国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 124 亿美元,比 1989 年增长 7.4%;全年实际使用外资 101 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 34 亿美元。1990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 25 亿美元,比 1989 年增长 13%,完成营业额 17 亿美元。据美国商业部

报道,1989 年外国在美国的投资达 2150 亿美元,低于 1988 年的 2190 亿美

元。1989 年美国 100 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收入达 5530 亿美元,美国

1989 年对西欧的投资从 1988 年的 33 亿美元增加到 190 亿美元。②50 年代以

来,国际投资迅速增长,首要原因在于有了一个比过去 50 年较为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所谓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为国际经济合作和资本合作开拓了市场;(2)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不论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还是新兴的霸权主义国家,不得不在了一定程度上放弃武力侵略和掠夺的手段,转而采取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导致长期的市场萎缩,商品和资本普遍过剩,对外投资不仅成为谋利的需要,而且成为求生存的需要;(4)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各国的投资法不断完备,国际性的投资法律也在酝酿过程当中,从而为国际性资本合作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

纵观国际投资近百年历史,其发展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投资方和接受方从掠夺和被掠夺、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向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方面转

① “ Foreign Direct lnvestmentin Asia Shifts ,U. S. Viewedas Overshadowed by Regional Sourc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8,1991. P. A14.

① “ The 100 Largest U. S. Multinationals:U. S. Firms with the Biggest Foreign Revenues”, Forbes, July23,1990。

② “ The I00 Largest Foreignlnvestmentin the U. S. : Foreignlnvestors Bought Fewer U. S. Assets Last Yesr”, Forbes,July23,1990。

化。促进这种转化的主要因素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解放。被帝国主义奴役的国家获得独立,他们从殖民地时代的被迫接受外国资本奴役, 转变成作为主权国家自主地利用外国的技术和投资。简言之,就是从野蛮的掠夺向平等的国际合作转化,从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向新的国际经济关系转化。虽然这种转化从国际范围看还远远没有完成,但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国际企业的发展也是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和国际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联系的,也是与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直接联系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也随之得到不断发展。就国际分工的深化而言,在 20 世纪初,国际分工主要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所谓“一般分工”就是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工业等大类,“特殊分工”就是把这些大类再分为种和亚种。当时国际分工中的一般分工是帝国主义宗主国的工业与殖民地附属国及其它经济落后国家的农业之间的分工。与此同时,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宗主国更需要从殖民地获得各种矿产资源,这就促进了帝国主义国家工业中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农业之外的采矿业的发展,于是在工、农业的“一般分工”之外还有制造业与采矿业之间的“特殊分工”。因此,在本世纪初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上述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上,帝国主义国家相对过剩的资本就从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转为主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其它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输出。二次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促进了许多工业国家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加强了国际分工和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国际分工由“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向着国际范围的“个别分工” 发展。这里的“个别分工”,实际的含义就是国际之间分工更加细致,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大为加强。在分工协作地区日益广泛的同时,还出现了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向,从而使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国际经济联系从传统的商品交换范围更为广泛地渗入到生产领域,其中包括各国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而且国际资本的流动也从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国际化(以产业资本为主体)进一步趋向货币资本的国际化(以借贷资本为主体)。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借贷等多种形式的资本输入与输出,在海外建立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