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企业国际经营战略

在第二章谈到世界经济趋向集团化、全球化时,作者已论述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问题,国际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作出相应的战略。

(一)以企业集团为单位,以获取资金、技术、市场为目标,进入西欧市场的侧重点是直接投资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德国的统一、西欧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等,这一切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会与挑战。中国企业应着手投资进入欧洲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中国企业的战略优势,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样做的依据主要有:

  1.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内部取消关税,取消配额,而对外实行高关税,统一大市场的内部贸易一定迅速增加,必然取代了部分从中国的进口。 2.中国企业向欧共体的主要出口农副产品、轻纺产品、土特产品受到欧

共体各国的限制,一方面认为中国产品不合高技术竞争规范,另一方面指责中国实行倾销政策。

  1. 欧洲各国失业率都较高,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劳动力资源可以保证,且价格不会很高。

  2. 西欧各国(除德国外)国际收支都是逆差,直接投资进入有利于改变各国的国际收支,有利于各国市值稳定,因而西欧国家还是欢迎的。

  3. 中国企业进入统一大市场,可以享受统一大市场内的各种好处,如货物、资本、人员等的自由流动,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中国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西欧市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桥头堡”。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应首先选中德国作为直接投资的第一市场,在德站稳脚跟后,再发展对英、法、意等国的直接投资。这里因为:

第一,两德统一不久,东德急需发展,对国外投资是欢迎的。

第二,德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因而在德投资, 可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或技术来源。

第三,德国劳资关系传统上很协调,在德国率先投资,劳资纠纷方面不

会有突出问题。

第四,德国马克市值是硬通市,在德直接投资可为我国赚取大量的硬通币。

最后,德国和我国外贸关系很好,西德一直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对我国的投资态度是友好的。同时,中国在德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可以将产品返销中国国内,也可将引进的合资方技术在国内使用,节约企业在这方面的外汇支出。

中国企业是采取独资还是合资方式,须审慎决定。如是合资企业,中方可以发挥传统的技术和原料优势,以技术、原料出资,也可以出资金,外方出技术。总之,视不同部门不同企业而定。

(二)进一步拓展对美国的出口,多种策略一起使用,拓展美国国内市场

中国企业在美国出口所占份额很小,目前还不具备直接投资进入的经验和条件(当然不排除个别大企业已在美国建立投资企业):美国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上所向无敌,美国企业也望尘莫及;美国消费者的冲动盲目性购买,对产品的需求极不稳定;中国产品在美的名声不佳, 质量低劣的印象已为美消费者所公认等等。以上原因说明中国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对美直接投资的实力和条件,还必须以出口进入为侧重点,拓展美国市场。

中国企业应注重产品的整体观念,尤其要注重质量、包装、售后服务、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因素,力争改变中国商品的质量低劣的形象。

在消费渠道方面,不能仅仅靠中国国内的广交会,或者仅仅守株待兔式地接受外国订单,而应主动地与美国有关产品经销公司联系,利用美国经销商推销商品。另外,中国企业也可在美举办展览会、贸易洽谈会,或者利用邀请美国企业家来华访问等机会推销产品。

企业还必须加强广告宣传和促销工作。美国人在购物时,更多地是受广告的影响,中国广告应该名符其实,改变浮夸作风,实话实说,不可自欺欺人。

最后,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工作,研究美国市场上产品需求的种类、规模、竞争对手、贸易方法、出口渠道、新产品、新包装情况,力争做到人家需求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三)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应测重于合同进入战略

日本经济市场环境的特点及发展态势,决定了中国企业应侧重于合同进入方式,即通过许可证贸易、技术合作、协作生产、特许经营及补偿贸易打进日本市场。这种战略实行的依据在于:

日本民族具有民族共性,其政府、消费者、企业之间在感情上结成一个整体,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保护本国企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其顾客、销售渠道等也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对外国产品予以抵制。

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是一个威胁,日本政府为了维持自己在亚大地区的利益,必定抵制中国的直接投资与出口产品进入本土。

日元升值,采用投资进入,产品在销往其它地区时会由于价格原因削弱竞争力。

日本人提倡节俭,价值观念使日本人的储蓄占全部消费收入的比重很高,因而其实际购买力并不可观。

采用合同进入的方式,可以借助日本合作方的力量,分担部分风险,有利于克服贸易保护主义。事实证明,合同进入是中国产品打进日本市场的可靠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在欧、美、日所采取的战略应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当然,随着环境不断变化,战略侧重也会因之改变。中国企业应审时度势, 及时了解东道国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失时机地进入和拓展东道国市场,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