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槚如树坚果
槚如树如今以其坚果闻名,占世界坚果总值的 20%,几乎与杏仁和榛子并驾齐驱。
然而,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梵 2 如树果子。第一个收获野生果子的是巴西的印地安人。以后,他们把它介绍给早期的葡萄牙商人,葡萄牙商人再把这种植物介绍到热带国家。但是,槚如树很容易遭受虫害。所以不能在农场种植。相反,一些废弃的槚如树却在野外大量繁生,遍及印度、非洲东部、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的森林。
早期槚如树坚果没有得到利用。这是因为:第一,槚如树果子比坚果成熟早,所以要摘取坚果只能在果子烂掉时进行;第二,坚果加工非常费时费力。本世纪 20 年代,印度开始了坚果加工。由于印度拥有越来越多的坚果消
费者,坚果便比果子更有价值。到 70 年代中期,印度一直保持其槚如树坚果加工的垄断地位。这个地位的确立靠以下三个因素的相互结合:第一,印度是最大的野生槚如树生产者;第二,坚果需求最早在印度出现,这表明其它任何国家只要加上运输费就可以与印度市场交易;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印度工人有非常熟练的加工技术。
加工槚如树坚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需要操作熟练,以及低劳动率。坚果有果壳和薄皮。要取掉果壳必须先把坚果放在火上烤几分钟。然后趁热用木锤拍打。如果果仁被打碎了,价值就会降低许多。除去果壳后,将其放入烤箱中烤 10 个小时,稍凉后,用手剥除薄皮。剥皮时不能碰上指甲或
其他尖税的东西,否则会给表层留下痕迹。最后拣选分类,根据大小分成 24
个不同的等级,最高等级的售价是最低等级的 4 倍,而最低等级的果仁几乎全部用来做蜜饯。
但几年后,印度作为槚如树坚果主要制造商的地位岌岌可危,主要是由于美国和英国坚果需求量增大,而印度自产的坚果原料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槚如树不适宜农场种植,只能野生,印度便转向东非(如莫桑比克、但桑尼亚和肯尼亚)寻求货源。那些国家失业率很高,一开始很愿意出售坚果原料。
到 50 年代,印度已不再是世界主要槚如树坚果的消费者。而东非国家开始意识到他们可能撇开印度直接加工。加工方法人人皆知,所以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在早期竞争中,东非却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印度工人很小就开始在家参加加工劳动,所以当他们受雇加工坚果时,技术已炉火纯青。东非吃亏在工人没有经过这样的长年训练,果仁很易破碎,而且产量不高。
尽管东非的失败使印度工业暂时没有受到威胁,但他们注意到原料供应随时可能中断。“印度农业研究院”、“国际园艺协会”和“印度农场协会” 尽力增加印度坚果原料生产。同时三家不同的公司设计出代替手工的加工机器。伦敦机械制造商 Fletcherand Stewart 采用了 Sturtevant 热带产品研究所设计的方法,即用钢板压碎果壳。意大利 Oltremareln dustria 和瑞士Widmerand Ernst 也都设计出除壳机。机器设备在 70 年代销往东非国家和巴西。这些国家减少了对印度的原料出口,以备自用。
有两个原因使印度手工加工还处于不败之地:首先,用新的机器坚果破碎太多。因此印度加工者在高等级坚果销售中几乎还没有对手。但新的机器随时可以解决易碎问题,从而威胁 200 名印度加工商和 30 万名雇工。而且在级别较低的坚果生产中,竞争日趋激烈。第二,印度槚如树坚果产量增高, 制造商可以得到更多的原料。杀虫剂技术使槚如树能够在农场种植,使每英亩树木数增多。而且印度的杂交、繁殖以及嫁接和牙接技术保证了每棵树的产量是野生树的 5 倍。
80 年代,印度制造商受到另外两个威胁。一个是政治上的,另一个是技术上的。首先,由于印度较低级别坚果失去了在北美和欧洲传统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一部分坚果销往苏联,苏联成了印度最大的坚果消费者。苏联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进坚果,而据说这种购买习惯有其政治动机。高价多购的背后,很可能在政治上对印度施加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加工业中心 Kerala 地区,交易随时会由于政治的原因而急剧减少。
第二,槚如树坚果会由于印度或其它任何地方种植高技术的提高而供过于求。为寻求坚果过剩的出路,“全印香料、槚如树坚果协调改进规划”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槚如树产品的市场上。例如,槚如树果比坚果产量高得多, 但过去从来不用,因为加工商只能选用其中之一,而坚果价值更高。现在正在逐步试验同时收获果子和坚果,并研究果子在糖果、果酱、调味品、果汁、碳酸饮料、糖浆、果子酒和醋等方面的商业用途。另外,还研究坚果壳渣的用途。壳液一直被当作废物舍弃,而现在成了摩擦粉末工业产品,用于生产制动器垫和离合器面,还用于纤维板生产和制革工业中。但从目前来看,与其它油相比,提取果壳渣的代价太高,因而没有足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