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展企业跨国经营势在必行,符合我国国情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海外投资这一经济现象也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趋势,各国的海外投资的流向和形式趋向多元化,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卷入海外投资的行列,相互投资、多边投资、联合投资等层出不穷,盛况空前。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季刊(1992 年 3 月版),全球范围内的对外直接投资在 1990

年达到 2250 亿美元,与 1989 年相比增加 7%。截止 1990 年,世界各国海外

投资额达 1.5 万亿美元,已从美国占统治地位发展成美国、日本、欧洲三分天下。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内投资、国内产值、贸易和技术的流动。1985 年至 1990 年,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和流入量都相当于国内产值的 4 倍,相当于国内投资的 2 倍。在 1990

年,日本、英国和美国 3 个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投资的增长速度有些放慢,而德国和法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有较大幅度增长。1990 年,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较 1989 年增长 60%,法国增长 85%。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南朝鲜和台湾都是资本的净输出者。但投资分配在发展中国家仍不合理。1990 年,整个发展中国家接受了 320 亿美元的直接投资,约占世界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17%,但上述金额的 2/3 流入到 10 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他们是:阿根廷、巴西、中国、埃及、香港、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泰国。尽管中欧和东欧的资本流入有增加趋势,但资本流入额仍然较小。1990 年底到 1991 年 6 月,该地区合资企业总数为 25300 个,外资总额为 90 亿美元。

据有关资料表明,国外在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为 1:1.1,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引进与投出比例为 1:1.4,发展中国家为 1:0.13,而我国仅为 1:0.05。就是说,我国的引进外资大于海外投资 18 倍。仅以跨国经营中的直接投资一项而言,我国投资额度只有 20 多亿美元,只相当于全球对外直

接投资额度累计总额 1.5 万亿美元的千分之一强。如此微乎其微的比例,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也许有人认为,我国目前资金短缺,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国内建设主要是吸收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没有力量到海外投资搞跨国经营。但我们认为,我国应该跨出去,而且有可能成功。

从国际方面看,首先,海外投资并不完全取决于一国在资金、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优势,而是取决于与它国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日本生产的中高档小轿车性能好,便以此打入美国、西欧市场;美国电子技术较各国先进,美国公司便在全球遍设电子厂;南朝鲜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以其在轻纺、机械等传统工业上的相对优势,挤入西欧、北美市场。其次,海外投资有利于绕过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转口销售,扩大出口金额,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同时,海外投资可以为本国吸收国外经济和技术发展动向等。

从国内市场看,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世界经济趋向集团化、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只在国内搞投资建设还不够,还应该到海外投资办企业,搞跨国经营,说到底,这也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而且,海外投资比引进资金有一定的方便之处。这是因为:

  1. 到海外办企业的资金,相当部分来源于国际金融市场,有些项目甚至全部流动资金都是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直接利用了外资。从我国几年来创建的海外企业来看,一些大型项目并不是真正从国内输出资金,而是靠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

  2. 到海外投资办企业,是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必然结果,先引进、再输出是导致向外投资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类企业可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可利用当地的土地、生产设施、服务设施和人才技术,这也是对国外资本和技术的间接利用。

  3. 到海外投资办企业,只要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充分,双方配合好,经营者管理得法,我方可以较少的投入,直接获取我国所短缺而又必需的资源、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改善我国国内企业的生产条件,特别是改善我出口厂家的生产技术条件,增加我出口创汇能力,其效果与引进外资相同。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了解当地市场和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其效益比在

国内引进外资还要明显。

目前,我国到海外投资开办企业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建国 40 多年来, 我国已建成门类较齐全的的工业基础,并在适用技术和传统工艺上拥有一定优势。10 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促使我国一些发展迅速、技术和管理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开拓国际市场。另外,经过 13 年的探索,我国已培养了一批具有较丰富经验的创建海外企业的人才,出现了众多外向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信誉。这就是说,我国企业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参与海外投资,搞跨国经营是完全可能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譬如,1984 年上海机床厂为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冲破了各种思想障碍和条条框框,率先大胆地同香港、西德企业合作,按国际规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亚特兰大市开设了一家经营各种机床产品、配件并提供售后服务的合资销售公司。时间过去了 8 年,跨国经营的销售公司已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一批批中国产的机床畅销美国、欧洲,派出的中国专家每天 24 小时为用户提供全天候服务。上海机床厂厂长陈善福谈到跨国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时说,“我们既开拓了本厂和代理企业产品销售市场,掌握了国际市场最新信息,培养、锻炼了一批跨国经营实务人才,又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有,上海自行车(集团)公司把“凤凰”车厂办到巴西和荷兰,也很成功。我国跨国经营最成功的要算是中化公司,1987 年开始创办海外企业,1988 年至 1990 年 3 年中,公司总营业额为354 亿美元,其中国际经营营业额 118 亿美元,经营的范围涉及国际贸易、

国内产业投资、航运、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等领域,国内有 15 个直属子公司、分公司、特区子公司,3 个联贸公司,海外机构 62 家,公司系统有职工 3411 人,海外企业当地雇员 868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