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巴特公司

1986 年巴特公司的管理者们就在南非的投资问题必须作出一个关键性

的决定。贝特公司在南非设分公司已有 55 年的历史了,但今天却面临着重新

评估是否继续拥有这家有大部分是黑人的 3200 个雇员、年收入占整个公司在全世界收入(超过 10 亿美元)的 1%的企业。之所以考虑是否卖掉这个大企业,是由于南非的经济条件急剧恶化,政治不稳定。

巴特公司的上层领导并非第一次遇到这样棘手的政治经济环境问题。1939 年由于战争席卷欧洲,汤姆·巴特面临着许多困难。他的父亲是捷克斯

洛伐克的家庭制鞋业的第 9 代继承人,后来辛辛苦苦开创了在世界上 28 个国

家建立了使用 20 年代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鞋厂的业绩。为了继承父业,汤姆有责任在那不稳定时期向世界各地发展扩大制鞋业。但由于纳粹的入侵造成制鞋业的不稳定的环境,汤姆把 100 个捷克制鞋家庭移民至加拿大,从而实现了它发展成制鞋之王的责任与愿望。

从那以后,巴特制鞋业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举厂之迁之举被大家公认。巴特公司现在是一个每年能生产几亿双鞋子的家庭制鞋大公司,它的产品通过 125 个独立的零售商和6000 个巴特公司的零售商店向世界 115 个国家销售,每年收入达 10 亿多美元。巴特公司拥有 90 个工厂、5 个工程设计厂

及众多的零售店,共有 8.5 万名雇员。在非共产党的国家中,每卖 3 双鞋子中就有一双是巴特公司制造的。在非洲的许多地方,巴特就是鞋子的代名词。

巴特公司的经营管理采取了分散的管理的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按照当地的条件及环境的许可进行调整。汤姆·巴特常常到各个分厂去检查产品质量,搞好与各个分厂所在国家政府的关系。

尽管巴特有限股份公司在 90 多个国家设厂,不同形式的厂有 100 多个, 但是它并不拥有这些厂的所有设备。什么地方有可能,它就在什么地方拥有100%的产权。而在另外一些国家,政府不希望它拥有大部分的产权,它则以拥有少数股份的形式存在。例如,在印度,巴特分公司的 60%的股票在印度股票市场;在日本,巴特公司拥有 9.9%的产权。在某些情况下,巴特公司提供生产许可咨询和技术援助,然而,受益公司并不向巴特公司提供权益的利润。

巴特有限股份公司向世界市场提供服务的战略是非常有趣的。一些 MNE 试图通过完成生产的经济规模来降低产品价格,也就是说,他们在最理想的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然后把一个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售到世界各个市场去。巴特公司则主张在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则在一个国家内全部销售掉。采用这个战略的一个原因是,在每一个国家中生产量都很大,从而完成经济规模。

对于巴特公司的这一战略似乎使人难以置信,尤其是因为巴特公司在一些非洲国家设有生产线,而这又是那些国家唯一的工厂。但是巴特公司认为由于劳动密集很容易实现经济规模。巴特公司试图尽可能地就地取材获得所有资源,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穷国家则更困难。然而该公司在这些国家尽可能地增加收入。

巴特公司的另一个战略是它不喜欢出口产品,也就是说在某地生产的产品在当地出售。很明显这个政策不是很严格的,因为该公司在 90 个国家设

厂。但销售的国家却达 100 多个。有时巴特公司从其它国家进口了一些原材料但并没有出口产品,在关税等问题上与当地政府纠缠不清,因此它只好调整生产以符合当地政府的政策和需要。

巴特公司避免过分地依靠出口的另一个原因是怕冒风险。例如如果进口国家打算限制贸易,巴特公司就可能失去市场机会和市场股份。此外,巴特先生认为发展中国家不搞进口的好处归结于民族保护主义。他指出:“我们很清楚,当一个加拿大工厂关闭时将会发生怎样的一种社会反映与震动。因为在加拿大,关闭一个厂而引起的失业,工人可领到失业保险金和其它福利, 重新就业的机会很多,他们有其它选择的余地。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可是生与死的关系。以前工人们背井离乡来到城镇,在工厂里工作可以挣得比原来多很多倍的钱。后来他们把亲友也带来了。亲友很快也到厂里去工作了,经济独立了,生活方式与生活标准也改变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丧失在厂里做工的机会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对于这一情况特别关注。”

巴特公司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办厂设商店。它不仅在工业发达国家办厂,也在发展中国家兴办厂店。有人曾谴责巴特公司在南非办厂。就是暗中支持南非的白人统治当局,它也曾被批评在智利等其它一些独裁政体国家办企业。巴特反驳道,巴特公司在智利办厂店长达 40 多年之久,而在这期间它与每一个执政的政党和领导人都搞好关系。

尽管巴特公司的国外分厂不是在每一个执政政府期间都被国有化,但它确实有过一些很有趣的经历。在乌干达,当米尔顿·奥伯特当政时,巴特公司成为国有化的企业,而爱迪·阿米执政时变成了非国有化企业。以后阿米又把它变成国有企业。最后阿米又把它变成非国有化。在那翻来复去的时期内,工厂仍旧正常开业,就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巴特先生解释说: “鞋子必须要生产要出售,原材料必须要买进,工资必须要付出,生活要继续。在许多情况下,一些政府认为开办企业并不是他们的事。因此他们取消了国有化的安排,就让他们孤样做好,只要工厂照办就行。”尽管巴特公司有在各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中办厂的能力,但巴特先生更愿意在民主政体的国家中办厂。他认为尽管民主和独裁体制都是政府的事,但在民主政体国家中, 可与之商讨问题,修改程序等。而在独裁政体的国家中,从某种意义来说,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巴特公司对一个国家有很大影响。公司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向厂所在国的绝大部公民提供可支付得起的鞋子。鞋子并非奢侈品,工厂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因此创造了就业机会,这样同时又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尽管地方分公司的最高领导也许是非本国人,但公司也训练了许多当地的管理者,让其迅速地负起领导责任。因为公司试图在当地获得尽可能多的原材料, 因此当地供应原材料的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巴特公司喜欢在购买原材料中搞多样化,这样多个原材料公司就纷纷兴办起来,有利于引导竞争和提高

质量与效益。

特别重要的影响是,在开办一个新的分公司时,巴特公司总是要投资大量的资金,除了自己公司的钱以外,它还可正确使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巴特公司不止一次地使用了世界银行的一个分部——国际金融公司的资金。这个公司专门是为私营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办厂提供资助的。巴特公司最近的一个计划是在国际金融公司的资助下扩大在孟加拉国办制革厂。但国际金融公司提出,若巴特公司能够得到其它资金的贷款,且贷款达到总办厂投资的一半时,它就向该公司提供另一半的贷款。国际金融公司之所以有可能再次向巴特公司提供贷款,是因为它以往由国际金融公司资助的 5 个项目,全部按预订计划圆满完成,贷款全部还清。

可是南非进退两难的的政治局势无疑给巴特公司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挑战。南非的人口仅次于尼日尔、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由于看中其市场规模, 巴特公司很早以前就认为南非是个投资的好地方。南非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居非洲之首,但是劳力众多而便宜,地矿丰富是吸引外国公司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外国公司获利相当高,由于市场大,外国公司可在剥削便宜劳力中获得生产经济规模。

但最近几年形势迅速恶化。种族隔离的政策渗透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黑人、有色人种与白人严重对立。白人主政南非好几十年,这种局面的改变十分缓慢,反对政府的力量团结一致。黑人民族主义者要求给予每个黑人以选举权,否则决不安稳下来。可是白人政府却不惜一切氏价反对给予黑人选举权。暴乱造成许多人死亡,动摇了白人的统治地位,使得南非政治前途未卜。南非国民大会——黑人占绝大多数的所谓非法政治团体反对资本主义,要求把所有的(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投资的)工业国有化。

1980—1985 年,南非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 0.8%,发展中国家中的比较好和中等水平的国家在那几年的增加率是 1.7%,显然南非的增长率低了许多。除了经济停滞、政治不稳定以外,外国政府与公司对南非的制裁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一批美国的公司,包括苹果电脑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福特公司、国际收获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霍尼伍尔电脑公司、沃纳通讯公司都被迫卖掉或者是大规模地减少投资。1984 年美国的 7 个公司从南非撤回,1985 年撤出了 40 个,1986 年撤出了 50 个,到

1987 年的 6、7 月份就已有 33 个公司撤出。在 1982 年至 1986 年期间,美国在南非的投资下降了一半。甚至美国驻南非约翰内斯堡大使对南非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指出:“南非正在长期借贷,镇压人民的政府不能使自己的选民在任何积极的道路上前进,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非洲国家。”加拿大人面对南非的局势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加拿大政府颁布了一个关于在南非新投资问题的指南,但这个指南是保守被动的,它让各个公司自作主张。这样一来,巴特公司就不得不动员其在南非的以及在美国国内的管理者们认真考虑其在南非投资问题,讨论是否需要在那不安定的环境里把厂继续办下去,继续办下去是否值得等问题,以便做出一个关键性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