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

如何从理论上来解释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一直是研究国际投资理论的学者们所努力争取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至今为止,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学说主要有五种。

(一)市场的不完全性与垄断优势学说

这一学说是 StephenHymer 在 60 年代首先提出的,随后又不断为后人所

补充和发挥。其基本内容是,一个企业如果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到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很显然,与当地竞争者相比,面临一定的附加成本,这种附加成本可分为三个方面:(1)由于远离公司本部而造成的通讯开支与运输支出;

  1. 由于东道国政府对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实行差别待遇所引起的支出增加;(3)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差别以及缺少当地市场知识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因此,对跨国企业来说,它必须拥有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优势, 这种优势使之能在克服上述附加成本后仍能具备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

对跨国企业来讲,这种优势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技术优势。如跨国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著名商标、商誉、新产品和新工艺等。跨国企业的技术作用不仅在于这是其优势的核心内容,而且这些正是对东道国最具吸引力的东西。

第二,管理优势。包括管理经验、技能、管理人才资源等方面。

第三,组织优势。一般来讲,跨国经营的企业组织规模巨大,这种大规模的组织使之能获得两个方面的便利:一是能将资源集中在一起从事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在当今研究与开发所需资源的数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一优势更为明显;二是可以在生产、销售方面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第四,经营范围与经营空间上的优势。跨国企业或是在经营范围上或是在经营空间上分布很广,这就是使得其具有较强的抵御、承受、分散和回避风险的能力,甚至利用风险获取利益(如获取汇率风险收益),同时这种广阔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空间也使得跨国企业能更灵活有效地调配资源。

跨国企业的上述优势是一种垄断优势,它只能存在于一个不完全的市场之中,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是无规模经济,无生产要素的移动, 无产品差别化,无贸易限制的,因此商品贸易可以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相等,而且是国际经营的唯一可能形式,根本无需其官形式。一个不完全的市场或市场的不完全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失衡,即市场供求力量的失衡。如要素市场的供求不一致,外汇市场上的价值背离等等。(2) 政府所施加的扭曲和破坏,主要是政府实施的法令、政策人为地改变和扭曲了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导致市场的倾斜。(3)市场结构不完全。由于前述两个原因导致了市场竞争结构的破坏,引发了垄断。(4)市场失败。由于生产技术的商品性质方面的不完全,使市场机能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二)内部化学说

这一学说是从市场不完全性与垄断优势学说发展而来的。它的基本分析出发点是,在市场存在不完全性从而垄断优势得以确立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这一优势得以保持和发挥。

罗纳德·科斯在 1937 年研究企业的起源和均衡规模时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市场对从事某些类型的交易来说,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合约双方责权的成本,接受合约有关的风险,有关市场交易应付税款等。这种成本有时很高。因此,对企业来讲,应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并使之内部化。

巴克利和卡森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指出,不仅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存在不完全竞争,而且在中间产品市场上也同样存在不完全竞争, 这些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还有结合在专利权、人力资本之中的

各种知识。就企业而言,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当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大高,垄断优势难以发挥和保持时,选择成本较低,而又有利于保持垄断优势的内部交易方式,即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就是自然的事。

具体来讲,企业交易内部化的意愿是由以下几项因素决定的:(1)行业特殊要素,如产品的特性、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2)地区特殊要素, 即地理上的距离和文化差异;(3)国家特殊要素,即政治和金融要素;(4) 企业特殊要素,即管理的专门知识。

(三)区位理论

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垄断优势得以建立,而使垄断优势的保持和发挥以及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交易的内部化。但是,很显然,市场的不完全性与垄断优势学说以及内部化学说有其不

足,因为它们不能说明企业在拥有某些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就一定要选择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选择出口商品或技术授权的方式来发挥优势, 也不能说明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甲国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乙国。区位学说对此作了解释。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的不完全性不仅存在于一国市场, 同样存在于国际市场。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各国问的市场差异,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强度、资源供给等方面差距较大。当本国以外的市场较之本国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并且, 其有利性足以克服对外投资的风险与成本时,就会产生吸引力,对外投资就会发生。具体投资的场所,当然就是那种吸引力最强的市场。当然,国外市场提供的这种发展与盈利的机会只有直接投资才能利用。比如东道国为引进外资对前来设厂生产的外国厂商给予税收优惠,而对外国公司的授权与商品则无此优惠。影响国际市场不完全性的主要因素是:第一,各国政府的政策, 如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政府制订的有关外资的政策等;第二,各国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传统:第三,自然地理因素。

(四)产品周期学说

产品周期学说最先由弗农提出。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各种优势最终都体现在产品上。同时,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优势也是针对于某一个市场

(区位)而言的。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决定产品的竞争能力的因素是不同的,因而优势也是不断转换的。

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这时新技术刚刚运用于产品生产,产品尚未定形。由于是新产品,市场上尚无竞争对手,消费者也无选择的自由。价格的需求弹性较低,发明该产品企业具有垄断优势,而有关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是其优势的主要支持因素,这时的最佳生产地点只能设在本国。

第二阶段:成熟产品阶段。这个阶段有关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生产逐步实行标准化,在这一阶段,竞争者和同类产品开始出现,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日益变得重要。因为消费者有选择的机会,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维持国内市场地位的同时,努力开拓出口市场。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加,出口市场当地的同类产品以及其它外来产品也进入市场,原先比较宽松的出口市

场环境会由于各种日益增多的贸易壁垒及不断提高的竞争强度而艰难起来, 直接出口的成本和风险大幅度上升,迫使企业由出口改为就地投资设厂、生产、销售,以维持原有海外市场地位。

第三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已实现标准化,开始大批量生产,竞争者之间在产品技术上已无差别可言,有关技术、市场信息方面的知识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竞争的基础是价格。为了降低成本和价格,争取竞争优势,跨国企业就要在海外寻求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将国内生产转移出去。

(五)国际生产综合学说

英国跨国企业理论专家邓宁对前述的各种有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学说进行了分析综合,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邓宁认为,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依赖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所有权优势。这是指跨国企业拥有外国企业所没有或难以获得的各种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著名商标、市场营销网络、管理经验与技能等。

第二,内部化优势。这是指跨国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较高的贸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以及有可能失去对企业独有资源的控制, 而通过将交易行为内部化,用组织内部的交易取代外部市场交易,从而取得较低的贸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贸易效率与经营的稳定性。

第三,区位优势。这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跨国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对跨国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如果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跨国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非常有利于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跨国企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邓宁认为,如果一个跨国企业同时具备上述 3 项优势,那么,它就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上述学说都是从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对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作了解释。实际上,影响和决定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并且往往交叉影响,因而上述几种学说的解释并非十分圆满,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