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科技教育发展趋势,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这个总的要求,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第一,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振兴广西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努力建立起涵盖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使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1998 年,全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成人中专)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人数的比例达 61.66%,比 1978 年的 7.7%提高了 54 个百分点,为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适用人才。

第二,积极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农科教结合。我们把推进农科教结合作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提出并实施了农村教育培训工程。重点抓了 3 方面:一是创造条件在全区各地办起了一批在人才培养、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经营服务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职业技术学校;二是实行中小学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的实用生产技术;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教兴农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许多学生毕业回乡后成了当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第三,加强教学领域里的各项改革,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1)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减少课程门类,完善结构,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普遍修订了教学计划,全面系统地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同时大力开展面向 21 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实验研究,涉及的课题项目达 238 个,其中师范教育改革课题 22 项,已全部通过教育部评审验收。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行以追求市场新变化、追求新知识、追求新技术为办学特色,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三追三新”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从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普通中小学重点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活动课及乡土教材,开展创业教育,积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认真做好初三分流,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能力。(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必

须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知识掌握的可操作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生活, 了解社会。(3)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一是调整学校的整体布局,对布局不合理的学校及偏远地区的教学点进行调整撤并,优化教育资源。到目前止,全区的教学点已从 1991 年的 3.8 万多个减至 3.4 万多个,减幅达 12%。二是增加投入,对部分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三是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尤其注意选好配强薄弱学校的主要领导。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安排薄弱学校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从师范院校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薄弱学校。五是实行强弱学校结对帮扶,从师资培训到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给薄弱学校以帮助和支持。六是改善生源质量,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都要就近免试入学,不得择校入学。通过多方努力,薄弱学校逐步缩小了与先进学校的差距。

第四,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高校布局。1997 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为新的广西大学。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广西组建了 3 所职业技术学院, 并将桂林工学院和桂林航天航空高等专科学校改由中央与广西共建,以广西管理为主。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质量,提高了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