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

影响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非义务教育发展滞

后,升学竞争过于激烈,则是重要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升学指挥棒就要继续指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只是一句空话,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正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只有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大的宏观环境。教育改革措施在《决定》中已有全面阐述,我只是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着力调整宏观教育结构,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竞争的压力,加快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规模庞大,而非义务教育结构单一、规模过小,升学竞争过于激烈,使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了难以克服的顽症。现在的在校生中,小学有

1.4 亿人,初中近 5500 万人,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近 2500 万人,而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加起来接近 650 万人,大学毛入学率仅有9%。每年有 800 多万初中毕业生、100 多万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没有升学机会。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大部分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现行教育规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教育结构比较单一,这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虽有了较大发展,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处于刚起步阶段,而且各类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沟通,学生难以得到更多的选择和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当务之急是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招生的难点主要不是师资教学力量,而主要是学校后勤等设施的制约。因此要千方百计通过改革,挖掘潜力,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展走读,实行学校后勤的社会化, 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各级政府适当加大投入等措施加以解决。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样做,不但能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更好地适应 21 世纪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在推迟就业、减缓就业压力、拉动消费需求、克服当前因消费疲软而影响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应当认真把它办好。实行“两基”仍是整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目前难点是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国务院也将继续给予必要支持, 力争再用 3 至 4 年时间,使农村基础教育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允许举办

少量民办公助和民办的小学、初中,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择校机会,但不搞“一校两制”。

第二,加快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决定》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推进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直接牵动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要继续改革高考科目和内容,突出对考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 要进行每年举办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改革探索,使高校更好地招收合格人才,使考生有更多的升学和择校机会。要坚决改变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评价学校工作的方法。今后,要坚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学校、教师的工作, 各级政府的领导同志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

我们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大力改革课程和教材体系。高等教育要继续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将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职业教育要充分结合职业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的意识。特别要加快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的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实践获得实际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适应当地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给教师以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需要强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 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1000 多万教师是我们国家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 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前途。这次中央的《决定》将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单列一部分,充分说明了中央对教师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国家花了很大力量抓教师工资、待遇和住房的改善工作,教师已越来越成为社会上受尊重的职业。今后,各级政府仍要继续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标志。我在这里重申,决不把部委直属高校筒子楼带入 21 世纪的决心没有变,现在时间已经很紧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抓紧这项工作。

要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抓紧对师范教育层次和布局进行调整,逐步从三级师范向本专科两级师范教育体系推进,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还可以在具备条件的综合性大学中试办师范教育。总之,要努力提高新师资学历层次的起点。《决定》明确要求,在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多渠道筹资设立骨干教师专项资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各级政府要继续把优化教师队伍的工作抓实抓好,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合格的人不能进入教师队伍。要下决心分流富余人员,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

但不要把分流和调整下来的人员一下子推到社会上去,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转岗和培训,为他们到适当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对于分流转岗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各地政府要按照中央决定的政策精神,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抓紧完成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任务,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鼓励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部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试办远程网络虚拟学校。

第四,要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使教育在科教兴国中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努力解决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他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还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这次全教会的讲话中,他对高等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再一次提出殷切希望:“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高等学校的作用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我们要继续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科技企业,建立科技孵化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高校和产业界之间必须打破相互封闭的格局,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合作,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或者高校到企业联合办技术开发中心。还要大力发展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鼓励高等学校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落实好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继续普及和巩固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各地政府要特别重视把当前农村过高的辍学率降下来。要加大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两基”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实行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把文化知识教育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使农村学校的课程教材结合当地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运用科技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富裕起来的新一代劳动者。要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和医学院校为农业产业

化和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卫生防疫医疗服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知识优势,到农村实行知识扶贫、科技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