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确立“低重心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从省情出发,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确立了教育“低重心发展”的指导思想,即重点抓中等以下教育,抓农村教育,着眼于提高素质。我们之所以确立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是由河南省情决定的。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1998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 4330 亿元,虽然总量居全国第 5 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居 21 位;地方财政收入 208 亿元,人均

224 元,居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末位。由于受财力的制约,我省的高等教育比较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千方百计地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收到一定成效,高校的办学质量有所提高,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大。但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还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由于考生数量大,高校容量有限,矛盾十分尖锐。全省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就有 200 多万人,每年能够进入大学的只有六七万人,仅占 3%左右。据匡算,我省高校每增加一个在校生,每年财政要增加支出 5700 元。目

前我省每万人中高校在校生仅 15.84 人,居全国第 28 位。如果要达到全

国平均每万人中高校在校生 27.57 人的水平,我省就要增加高校在校生

11 万人,每年就要增加财政支出 6.23 亿元,占 1998 年省本级财政收入

26.4 亿元的近 1/4,这是短期内我省财力不可能承受的。

其次,是河南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当前我省经济建设面临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着眼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大批高层次的科研、管理人才,更需要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造就更大数量的受过专门训练的中、初级技术人

才。因为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省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就河南的情况看,尽快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多层次的人才结构,是搞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三,是提高我省人口总体素质的需要。我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82%,教育基础薄弱,人口总体素质不高。1995 年我省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达 206 万人,尽管去年已通过了国家的扫盲工作验收,但仍有青

壮年文盲、半文盲 110 万人,扫盲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同时,我省也是

一个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的省份,目前仍有 316 万人尚未脱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历史、自然等因素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低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人口的总体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教育“低重心发展”,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践证明,我省教育“低重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符合河南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