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统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

在学校德育方面,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社会为课堂,充分利用本地德育资源和重大历史事件,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开展德育工作。1994 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命名了 25 处中小学德育基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近年来,我市东部发展迅速,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1995 年开展了“十万中小学生看东部”活动,组织学生看建设成就,学创业精神,立远大志向。为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文明使者在岛城” 活动。此外,以迎香港和澳门回归、纪念改革开放辉煌 20 年、纪念“五

四”运动 80 周年、纪念青岛解放 50 周年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等,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重视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育提高思想觉悟。自 80 年代起, 我市将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市区建立了劳技中心, 农村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中学每班一亩地、小学半亩地的标准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城乡中小学积极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同时,以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为依托的校园经济得到了发展。据统计,1998 年全市农村中小学农、林、牧、副、渔基地达3053 个,总面积 621 公顷,年总产值达 1643 万元,创纯利润 766 万元。

1997 年我市投资 300 多万元,在城郊建成了中学生学农劳动基地,市区

高二学生轮流到基地参加为期 1 周的学农劳动。自 1997 年下半年学农基

地投入使用以来,已有近 3 万名学生参加了学农劳动。为加强集体主义

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守纪意识,自 80 年代起,我市就组织高一学生

进行军训。目前,已有近 7 万名高一、初一新生接受了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我市已形成了高一军训、高二下乡劳动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格局。近年来,我市还组织城乡学生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全市 85%以上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了“手拉手”联谊关系,城乡“手拉手”小伙伴达 10 万多对。

启动“家长教育素质工程”,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丰富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规范家长教育子女的行为,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社会各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教育,形成了各方面齐抓共管素质教育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