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引导初中后合理分流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有 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格局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的智力、能力千差万别,要使所有学生各得其所,必须在中学的一定阶段合理引导分流,这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正确引导初中后分流,早在 1986 年,我市便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规定技术工人要从职业高中毕业生和经过就业前培训的人中招收;1997 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城市后,要求凡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应届普通高、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由市劳动部门组织的半年到 3 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经培训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预备制度的实行,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由于思想观念对头,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职业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7、1998 两年市区初中毕业生 2.1 万人,普高招生 6700 人,报名人数不到 9000 人,其余 1.2 万多人都报考了职业学校。近年来,全市城乡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段在校生数的比例已达 60%,基本实现了初中后普教和职教的合理分流,基本改变了千军万马拥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

在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方面,从 1990 年开始,全市共建成 8 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997 年,我市采用土地置换的办法,未花政府一分钱, 将分别隶属于 5 个局的中专合并,建成了 1 所占地 230 亩、建筑面积 6 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的青岛高级职业学校。骨干职业学校的建立,对于发挥中心辐射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占地 300 亩的职业技术学院将在我市经济开发区落成,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将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