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体制改革 促高教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既是贵州高教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经济薄弱,人口较多,贫困面较大,其根本原因是科技、教育严重滞后,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为了实施“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针对“穷省办大教育”的实际和“三无(无重点大学、无院士、无博士点)”的状况,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在高教上,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二是加强省属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通过这两项工作的实施,力求加快改变贵州省高教“三无”状况的步伐,使极度薄弱的贵州高教上了一个台阶,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贵州省的高等教育经过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中期的艰辛努力, 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低下,制约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突出的问题:一是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到 1987 年全省 44 所地方高校中,在校生 36985

人,校均 840 人。其中 10 所本科院校校均在校生 1480 人;34 所专科学

校校均在校生 652 人,有的不足 100 人。教职工 15714 人,学生与教职工比为 1:2.35;专任教师 6097 人,师生比为 1:5.3。二是同类院校、相同专业在同一地区、城市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全省 9 个

地、州、市,就有 7 个分别独立设置了师专、教育学院;少数民族较多、贫困面较大的黔南自治州,除师专、教育学院外,还独立设置了医专、职工大学、电大分校。三是师资力量分散,形不成学科优势和整体优势, 制约了高层次教育的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十分薄弱。全省硕士研究生招生仅为 40 人,毕业生 77 人,在校生 115 人。

对于我省高校布局结构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全省上下都有深切的感受,也都有强烈的变革要求。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 认为必须下决心对全省高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通过调整,要将全省 44 所各级各类高校

合并调减一半左右。调整工作从 1991 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历经 8 年,整个调整合并工作进展基本顺利。1992 年,将贵州建筑专科学校并入贵州工学院,将铜仁教育学院并入铜仁师专,将安顺教育学院并入安顺师专, 将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贵州财经学院。1993 年将贵州人民大学并入贵州大学。1997 年,将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专科学校、贵州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又并入贵州大学。1998 年,将遵义教育学院并入遵义师专。涉及 6 组共 15 所高校,撤并了 9 所,新组建的 6 所高校全部一步到位, 实行实质性合并,完成学科重组,第一批合并学校均取得长足发展,新组建的贵州大学各方面的工作也开始有序运转。通过调整,贵州省高校总数从 1991 年的 44 所减为目前的 35 所。截止 1998 年底,全省高校在

校生 66230 人,校均 1892 人,比 1991 年翻了一番多。其中本科 9 所,

在校生 31054 人,校均 3450 人;专科 26 所,在校生 35176 人,校均 1355

人;本、专科均超过 1991 年原国家教委规定的 3000 人和 1000 人的规模数,本科基本达到我省 1992 年提出的校均 3500 人规模要求。教职工15425 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 1:4.3,专任教师 7087 人,师生比为 1:9.3, 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回顾前段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抓, 把落实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多次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使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真正变成政府行为,做到政府领导,精心决策,统一认识,步调一致,不断推动向前发展。

二是目标明确,方案可行。省委、省政府分别于 1991 年、1993 年连续召开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提出了“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改革方针,提出了本科院校 3500 人、专科学校 2000 人的校均规模,全省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

  1. 万至 7 万人的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全省每个地、州、市集中办好 1 所以师范为主,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专科学校,省集中办好几所本科高校,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大学,争取高教事业在本世纪末质量、效益上一个台阶。明确了“坚持方向,发展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调整工作指导原则。

三是决策民主,分步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充分走群众路线, 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每一组学校的调整撤并意见,省政府都要求省教委做到广泛调研、周密论证,报请省人大、省政协和省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支持,充分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有关地、州、市政府、各民主党派、有关高等学校、社会各界专家的意见,多方协调,在几经反复的基础上, 确保并校目标的实现。做到积极、慎重、严肃、稳妥,在调整中求稳定、求发展;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先易后难,做认真过细的工作,成熟一个合并一个,坚持思想要积极、态度要坚决、行动要稳妥、措施要有力。整个调整工作自始至终积极、稳妥、有序、平稳地进行。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质性合并。我省高校均为省属院校,无部委属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实行有力度的实质性合并和调整,真正做到了 5 个统一,即学校主体统一,组织机构和领导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学科建设统一。通过实质性合并,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布局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作用,产生了“1+1>2”的合并效应,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五是以并促建,突出重点,措施有力。为认真搞好合并调整工作,

省政府始终坚持“以并促建,以并促改,并建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 以“改革体制,减少校数,加大投入,老校挖潜”为重点,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投资效益,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为调整、合并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为了促进第一批合并组建的大学早日达到预期目标,省政府共计投入 2.1 亿资金建设合并院校教学楼、图书

馆、实验楼“三大件”和充实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引进世行贷款600 多万美元进一步对合并院校予以扶持。省政府决定,“九五”继续安排 1.25 亿元,主要投资合并后的贵州大学组建。1998 年省财政预算内高教支出达 2.5 亿元,比 1991 年的 1.l 亿元增加了一倍多。积极建设省属重点学科和省属重点大学。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面向 21 世

纪的要求,新建了一批学科和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了 22 个省级重点学科予以重点建设。同时,确定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为省属重点大学。对合并院校,除经费安排外,在招生计划、科研、教改立项、成果评审、职务评聘等工作上均给予大力倾斜,促使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近 8 年的艰苦努力,我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调整,初步形成了以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为骨干,22 个重点学科为基础,充分发挥本科高校作用,带动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得到优化,拓宽了人才成长的道路,提高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促进了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学科带头人相对集中,由于加大和集中投入,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研究生教育也有了较快发展,1998 年,硕士点由 1991 年的不足 30

个发展到 85 个,基本覆盖了 11 个门类的一级学科,统招研究生在学人

数 588 人,是 1991 年 115 人的 5 倍。

进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使我省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下一阶段我省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打算:一是加强对省属高校的统筹和领导,逐步建立省级统筹为主、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高教新体制框架。二是深化省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和办学质量;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实行政教分开,减员增效,逐步建立起统一、精干、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下大力搞好地州市属院校的调整合并工作,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全省每个地、州、市以师范为主,组建办好一所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专科学校,为当地“普九”和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四是打破封闭办学的格局,努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支持省属高校依托先进省区、国家重点大学的教学科研实力,加速我省高科技开发、重点学科建设和跨世纪人才培养。鼓励省地属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办学水平;继续推动学校与企业集团、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办学,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 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实质性协作,通过以上合作, 进一步改善我省高教结构和高校学科氛围。五是进一步改革办学体制, 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拓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广度和深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引入民办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政策上扶持, 制度上创新,使之为深化高校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和积累经验。

六是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改革现有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以及选择少数中专、技工学校举办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等途径,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贵州高等教育“立交桥”,即普高、成高、自考、高职等多渠道、多形式协调发展。七是感谢中央对贵州高等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中央有关部委,继续并加大对贵州高等教育的政策上、投入上的扶持,帮助贵州尽快缩短与全国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