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统筹教育事业的发展

海南建省后,GDP 年均增长 12.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6%。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突出。尤其是近几年,我省在纠正一个时期曾出现的泡沫经济现象后,确定了“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旅游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要求教育要为“一省两地”发展目标提供基础性、关键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因此,我们把教育始终放在全省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来统筹考虑,立足海南,办出特色,对各类教育的层次结构进行调整,明确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使教育的层次结构与经济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建省初期我省教育层次的大致状况可以描述为:每 100 个小学生中有 70 人升入初中;每 70 个

初中生中有 20 人升学,其中普通高中 10 人,中专和职高 10 人;每 10 个高中生中有 4 人升入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4 人中有 1~2 人回到所在市县工作。这样,所培养的学生中,80%以上由于不能升学而被“淘汰” 进入了社会,且基本上只有初级书本知识而无一技之长。这种单纯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不适应多层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深入领会江总书记关于海南教育要“为大特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和李岚清副总理关于海南教育“要办出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 的总体要求,在处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关系上,坚持低重心发展方针,一方面始终把“普九”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确保高质量地实现“普九”,夯实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积极做好初中后、高中后毕业生分流工作,动员全社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 使生产第一线劳动者掌握一二门从业的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对高等教育则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确立具有海南特色的重点学科,积极推进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注重培养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建省以来,我省的高等学校不但没有铺新摊子,而且还分别对两所普通高师院校与两所教育学院进行合并,积极探索一条师资培养与培训一体化道路。为加快“科教兴琼”战略的实施,海南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已于今年 4 月成立。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教育事业、调整师范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布局结构已摆上领导小组的议事日程。

海南建省前的教育事业相当落后。建省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保证了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不断增长。建省以来,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从 1988 年的 2.02 亿元增加到 1998 年的 8.96 亿元,累计投入 67.9 亿元,年递增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