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活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基 础保障

从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我们认为首先就要为所有孩子提供受均等教育的机会和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教育投入是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

近年来,在教育投入上,宁波市致力于在搞活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上找出路。一是强化政府行为,充分发挥财政的主渠道作用。从1994 年至今,宁波市一直做到“三个增长”,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 1994 年为 4.62 亿元,1998 年增加到 8.95 亿

元。为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市本级教育事业费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原基础上提高 1 个百分点。二是加强并规范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宁波市征收教育费附加为全省之先,征收绝对数连续五年都列全省之最,1994 年至今共征收教育费附加 15.7 亿元。在管理上,教育费附加由财政统一征收,实行税费同票,由教育部门主管,接受人大监督,每年 75%左右用于九年义务教育,25%左右用于其他教育和扶贫。三是重视落实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1998 年全市校办产业总产值超过 51

亿元,实现利润 3.1 亿元,用于补助教育经费超过 1 亿元。四是积极筹措职教统筹资金。1995 年,根据《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我市实施了职教统筹经费返还政策,把统筹经费提取比例从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原工资总额的 1.5%提高到 2.5%,其中市统筹 1.5%,用于职业学校办学。4 年来,全市共统筹职教经费 8700 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职教事业的发展。五是抓好城建配套费、土地转偿费和社会捐、集资等几个资金筹措渠道。1994 年,市政府规定新区开发与旧城拆迁的中小学(含幼儿园、高中)的新建和改造,由城建配套费和土地转偿费负责

开支,市本级几年来总支出超过 2 亿元;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和海外“宁波帮”捐资助教、投资办学,“八五”以来,我市共得到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包括港、澳、台及海外捐集资)4.5 亿元左右。

经过几年的努力,1998 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从 1994 年的 9.29 亿元增加到 22.2 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 19.03%。教育投入的增加,为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使全市有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在市、县两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撤、扩、并、迁、新建等多种途径,与 1994 年相

比,1998 年全市小学从 2094 所减少到 1454 所,普通中学从 393 所调整到 365 所,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5 年中,全市共改、扩建中小学校舍

151.12 万平方米,总投入近 15 亿元,市本级助建希望学校 108 所,总投入 0.73 亿元。同时,还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示范性窗口学校(园),至 1998 年,全市共有 91 所学校(园)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示范性学校(园), 它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