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以“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为重点的教育思想 观念的讨论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2 年底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1993 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这之后,逐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这一基本思路强调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教学改革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界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通过反思,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就高等学校的教学而言,其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口径过窄, 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过死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状况,就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然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从何入手?从 1995 年起,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讨论在高等教育界展开。这一最初由专家学者参与的讨论迅速在全国 20 多个省市、几百所高校开展起来,许多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干部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一些省市、部委对讨论进行了动员和引导,一些高校对校内的讨论作了精心的组织安排。这场讨论从思想观念上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高等教育的教育观、价值观,高等教育的发展观等。其中最为大家所关心的、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就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讨论的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由此引发了对高等学校是否应加强素质教育等问题的探讨。

经过近几年的讨论,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初步形成了共识:

  1. 关于素质教育。大家普遍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 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素质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提倡加强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 关于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从适应时代要求来看,人才培养只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高质量的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但更

重要的是它可使知识和能力得以更好地发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辩证统一的,素质处在核心位置。

  1. 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高等学校也应加强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各类专门人才。

  2. 高等学校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分类,因此,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这些问题的讨论对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注重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