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努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多办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能够牢牢记住邓小平同志的三段话:一是“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二是小平同志说:“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 一定要转变过来。”三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我们要像小平同志那样热爱教育事业,站在战略高度,带着深厚的感情抓教育工作,提高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实施素质教育多办实事。近年来,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已有较大缓解,但尚未完全解决,要继续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实施素质教育根本要靠法治、靠制度,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严格履行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影响,维护学校正常秩序。我们还要下大力气,健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用书的种类和数量,任何部门、单位、学校和个人,不得硬性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各种图书、报刊、用具、辅导材料及其他物品,不得将此作为评比奖励的条件。学校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和在校活动时间,严禁将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严格控制考试科目和次数。对于以上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也可根据各地实际,设立必要的社会监督举报制度。总之,要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的总量有了很大增加,但距离《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各级政府要改变教育是福利事业,教育投资是“非生产性”投资的观念。要看到,教育能带动很多产业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事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教育,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切实依法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努力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 4%的目标。去年,国务院决定从 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按同口径连续 3 年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最近

国务院又决定,再延长 2 年,也就是说,从 1998 年起到 2002 年,连续 5

年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也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在增大教育投入方面的一次重大举措。希望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

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的投人责任,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渠道,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力。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增加教育投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捐集资助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内部管理, 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三,改革社会用人制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正确导向。要依法抓紧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对各类劳动者的岗位要求,推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未经职业教育培训的普通初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有技能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进行职业资格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增强选择人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我这里要特别谈一下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今年夏季毕业的普通高校学生,有不少人尚未落实就业单位,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吸纳毕业生有所减少;政府机构改革正在进行,事业单位也面临改组,内需不足;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专业和层次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仍较突出,再加上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不够配套,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应当看到,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现在出现的情况是暂时的,也是结构性的问题。国家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培养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有责任把这些人才使用好。我相信,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以上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最近,国办转发了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 1999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请各地认真贯彻。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我要提醒一句,当前正是用人单位储备人才的好时机,也为优化队伍结构提供了有利的选择环境。像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在录用人员时,应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还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 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 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山西试行预备公务员制度的经验也值得总结和推广,省政府 1998 年挑选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安排到全省 100 多个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或推荐作村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的人选, 在基层锻炼 2 至 3 年后,可以在乡镇任职,经考察确属优秀者可优先提拔。所以,在一时难以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挑选志愿者,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工作一段时间后,从中挑选优秀人员充实公务员队伍,是完善双向选择的有效办法,并且有可能逐步形成一种制度。总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没有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也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成效的。对于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观念影响万万不可低估;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需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只有从 21 世纪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才会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来理解中央的重大决策。因此,各级党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社会,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宣传普及,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个家庭的认同和配合。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评价学校教育,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迈向 21 世纪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使我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