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 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实行素质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本义和宗旨,并不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从而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探索,素质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邓小平同志早在 1985 年第一次全教会上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会后,党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一开头就明确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小平同志始终非常关心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他曾说,“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的发展。”他还说,“考试是检查学习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1993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于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7 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李鹏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朱镕基同志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而

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是否定过去教育的成绩,而恰恰是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十多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很好的典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素质教育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在世纪之交,面对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与挑战,仅满足于少数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典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素质教育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并且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在这个过程中,素质教育的理论也必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实施素质教育,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还说,如果轻视政治思想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责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了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对此大力支持, 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第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有教无类”,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 21 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 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江泽民同志在今天上午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第四,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关系到教育工作全局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改变那种素质教育仅仅是基础教育或是学校教育任务的观念。要使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和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 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体现民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