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改革推进“普九”工作的进程

“普九”的过程也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我们注意主动地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普九”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普九”工作的新路子。

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投入不足,教育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平均规模偏小,教职工超编现象比较严重,教学设备利用率也不高。而且我省东部山区和西部草原地广人稀,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作用的日渐显露,学龄生源逐年减少。对此,我们合理地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是抓住抗灾自救,重建家园、校园的有利时机,将其纳入乡镇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全省共撤并中小学 1000 余所(不包括农村下伸点),节省了大量校舍和公用经费,办学规模效益和投资使用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搞活学校内部运行机制。针对城市和城镇教师严重超编,而农村公办教师严重缺编的问题,我们从解决城镇以上教师超编问题入手,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逐步做到减员增效。在长春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我省积极稳妥地推行了以“四定”

(定规模、定编制、定岗位、定工作量)、“四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和职务等级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过改革,长春市城区 196 所中小学解决超编教师 3228

人,其他市州也有 4000 多名教师被分流。1998 年与 1994 年相比,全省

小学、中学师生比分别提高了 4.3 个和 3 个百分点,办学效益有所提高。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至 2000 年底,将裁减冗员 3 万余人, 可基本解决全省中小学教师超编问题。

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国有学校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形式社会力量办学。1995 年,我省首先在长春市进行试点,主要进行了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国有民办、公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社区联办或政企联办等多种形式的有益尝试,拓宽了教育投资渠道,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 41

所薄弱校的建设,提高了办学效益。仅长春市 18 所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

试点校,每年就可吸纳资金 1 亿元。目前,全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中

小学已发展到 63 所,民办中小学已发展到 51 所。非国有资金的注入, 既补充了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又满足了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上学的愿望,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