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改革,建立素质教育良性运行机制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基础。我们在工作中,首先抓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调整,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删减了教学内容, 降低了教材难度。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地方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确立了两个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在 14 个市地的 50 所学校开展了

《科技教育》教材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制订了《山东省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方案》,每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 全省已有 5000 多所学校建立了微机教室,占学校总数的 13%。为了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路子和方法,我们坚持在全省开展优秀教学成果、教学论文和省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有些优秀成果,如龙口实验小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语文教学经验,牟平大窑中学“分类指导、分流教育”的经验,高密一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经验,都在全省推广,推动了全省素质教育的开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苦于意见》,根据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首先,我们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要求,抓好德育课堂教学,全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开课率

一直保持在 100%。其次,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我们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了德育教室设置,同时省里建立了 60 处中小学德育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利用各种方式,向学生进行经常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第三,各级政府每年都举行“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使中小学德育落到了实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评价是社会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认可与检验,教育评价的标准取向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制订了新的教育评价标准。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注重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薄弱学校改造、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方案的贯彻执行。对学校的评价,不再按统考成绩和升学率排队,注重从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对教师的评价,废除了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排队的简单做法,注重基本素质、实际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学习四个方面的全面考核。对学生的评价, 打破以分取人,取消成绩通知单,实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

招生与考试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招生与考试制度不改,其他改革很难奏效。几年来,我们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着力建立新的招生考试制度。1990 年全省基本实现小学免试就近升入初中。1997 年出台了《关于改革中考招生制度的决定》,向市地下放中考招生的决策权, 招生办法实行“一考多取”(即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一次考试,普通中专、普通高中、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依此录取)、“一评二挂”(即把县市区、乡镇教育水平和初中办学水平的评价与中考招生指标挂钩)。今年, 又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考招生制度的意见》,加大了评价结果在招生指标分配中的权重,扩大了招生指标分配的比例,取消了指标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全省指标分配的最低比例在 60%以上,其中济南达到了90%。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了背诵的内容,增加了综合运用知识、实验操作和英语听力测试的内容。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试点。为了启动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对高考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调整,采取了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加分投档的措施,缓解了普通高中的重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