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9 年 6 月 15 日) 江泽民

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很重要。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过 5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年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几代教育工作者艰辛探索,无私奉献,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热情支持教育事业的广大于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问候!

当前我国形势总的是好的。经过战胜去年严重洪涝灾害和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艰苦斗争,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经济改革和其他改革事业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 3 月 24 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武装

干涉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狂轰滥炸 70 多天,给南联盟造成巨大灾难。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宣扬的人权、民主、新闻自由等等的虚伪性。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野蛮行径,激起了 12 亿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极大愤慨。我国政府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这一事件也使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大为高涨。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密切结合科索沃问题和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审视美国霸权主义新发展的事实,认真思考和全面分析未来国际局势的走向和新的特点,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更好更有力地加强我们的对内对外工作。

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现在,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 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必需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么,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格局,对于第三世界的广大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及时抓住这种机遇,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有效地

战胜各种挑战,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和科技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在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继续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立足于自力更生,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人民的创造力,走出一条同传统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充分注意。一度被国际社会看好的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在这场危机中严重倒退,说明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分依赖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产品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 20 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 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发展科技方面,我们已积累了研制“两弹一星”等重要经验,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运用和不断丰富、发展这些经验。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志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去年,当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以后,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巨大威胁。我们党领导和组织成千上万的军民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并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在这场斗争中,党和国家正确决策,各级组织努力工作,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全体军民齐心协力。这是对我们全党和干部队伍战斗力的考验, 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凝聚力的考验。在这样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面前,任何艰险和敌人都可以战胜。这再一次证明,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人民,才能如此众志成城,成为永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那种激动人心、威武雄壮的抗洪抢险场面,我看在任何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出现。同志们可以想一想,这种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

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

必须看到,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10 年前,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指出:“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 教育发展不够。”这是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情况讲的。各级党委和政府, 整个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金融研究班的讲话中,曾经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在学校中,对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知识的教育要重视,对上面讲的这些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一点请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努力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要造成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 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了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了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至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 10 年、20 年,必会大见成效。在大力抓好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各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可以动员社会的力量办一点民办高校,作为现有高校的补充。兴办一所新的大学很不容易,但只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和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合理配置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是可以逐步办好的。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

教育机会,尤其要重视解决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穷家庭的教育资助。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我国 12 亿人口中,9 亿在农村。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 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各级政府都要确保农村教育的投入,并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国务院要继续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给以必要的资助。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还要努力普及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水平,为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人力基础。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教学相长”的一个优良传统。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 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学得好的影响和带动学得不太好的,水平高的影响和带动水平比较低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压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

作出贡献。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要把教育培训同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推广结合起来,以利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要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统筹权和管理权限,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21 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办好教育事业的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兴办和扶持教育事业,特别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总之,要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化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全社会的实际行动,为繁荣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合力。

有远见的、成熟的、合格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要抓好教育工作,坚持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保证教育优先的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在安排各级财政预算时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宁可其他方面的事情放慢一点,也要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要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 保证教育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坚决反对和防止浪费。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关心和帮助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明确目标和责任。要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上级对下级考绩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各级领导特别是一、二把手,都应有联系的学校,深入了解情况,倾听师生意见,亲自调查和处理存在的问题,抓典型,抓试点,推进学校的改革和管理。还要建立检查和奖惩制度。对于贡献显著、成绩突出的人员,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特别是挪用教育经费、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必须坚决依法查处。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我们要坚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各级党政领导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努力改善教师的待遇。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教师队伍过大,对于那些学业上和思想政治上都不合格的人,必须果断地调整出去。对于其知识水平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要及时加以培训和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之间、系科之间、学校之间,应该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不同的学派与学术观点,可以自由讨论和争论,目的都是为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切不可文人相轻、学科相轻、学派相轻,那样对我们办好教育事业是不利的,不符合我们党领导的人民教育的光荣传统。

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的成长,不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 必须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的环境。文化艺术部门和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以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魁力的精神产品教育青少年。总之,全党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学习环境。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发扬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努力开创一个人才辈出、教育蓬勃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