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浏览
40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1-09-08 01:25:58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在 1984 年,这一比重为 41%左右,其后逐年下降。1990 年这一比重下降为 34%,1993 年降低为 22%(见图 12—2)。
上一篇:
下一篇:
前 言
二
三
四
五
序二
序一
1997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自然地理基础与发展背景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步确立】
【区域政策——与市场力量的短期行为相抗衡】
【两大阵营】
【中美关系正常化】
【全球产业与资本转移】
【地缘经济关系愈来愈重要】
从属于国防安全目标下的区域发展政策:1949~1972 年
【战略思想】
【总体布局】
【战略转移的方向与地区】
表 1—2 1952~1975 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
【地区投资对比】
表 1—3 1969~1972 年部分省、市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例
中国区域政策的第一次调整:1973~1978 年
【“三线建设”中的困难与严重损失】
【外交政策调整】
【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新项目布局的主要地区】
【改变港口面貌】
【加强铁路通道与枢纽】
以发挥优势、加快全国经济整体增长为目标的区域政策:1979~1992 年
【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
【政策与资金倾斜】
【内地投资比重下降】
【发展差异】
【指导思想】
【区域政策目标】
【主要措施与发展差异】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第二次调整:1992 年后
【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扩大】
【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国民经济长期超高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表 1—4 大型工程建设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
评价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区域发展状态及其类型
1949 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历史回顾
表 2—1 中国人均 NI 或 GDP 最高组与最低组的地区分布统计
1990~1996 年区域发展状态与差异分析
【矿物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洋资源】
【综合评价】
【人均 GDP】
【产业结构】
【经济外向度】
【增长速度】
【投资率与投资效果】
【经济运行质量】
【体制活力】
【城镇化水平】
【教育及医疗条件】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人口素质】
【消费水平】
【环境质量】
【交通设施】
【通信设施】
【能源供应】
【供水保障】
区域发展状态类型区的划分
表 2—2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状态综合评价表
【上升型】
【稳定型】
【相对滞后型】</PGN0047A.TXT/PGN>
【振兴型】
【低徘徊型】
表 2—3 中国东、中、西 3 个地带不同发展状态类型的分布
第三章 省区市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
省区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省区市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
【地方财政收入状况对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
【存贷结合的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利用外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
【出口贸易直接影响着沿海经济增长状况】
【沿海与内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差距出现缩小的同时,南北差距开始扩 大】
表 3—1 1995 年省区市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
【企业发展政策的调整,使相对落后的省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所改 善】
省区市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
表 3—3 主要工业产品省区市累计产量比重分布情况(%)
表 3—4 国家限制发展的主要产品中 1996 年各地在建情况
【农业结构向着效益型转变】
【把粮食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成果显著】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同省区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
【第三产业超前或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
省区市产业结构类型与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
表 3—5 1995 年省区市产业结构类型划分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初步实现支柱工业产业战略性转变】
【稳步发展对外经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加速城市新区开发,作为培养优势产业群体的主要基地】
【加大开放力度,推进外向型经济向较高层次发展】
表 3—7 部分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加快工业化进程,加速基础原材料工业部门的发展】
【重视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同步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交通通讯网络和商贸市场体系】
【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柱地位】
表 3—9 第 3 类型主要省份支柱工业产品的发展情况(%)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八五”计划中具有特色的提法及实施效果】
【经济复苏省区的启示】
【经济发展不良省区市的问题】
【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落后省区摆脱贫困的关键因素】
【开始摆脱长期在比较低级的工业化阶段徘徊的局面,但结构矛盾仍然 突出】
表 3—12 “八五”期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幅度(倍)
【农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同步发展,但总体水平落后,效益差】
【人口自然增长过快】
省区市“九五”计划新的发展思路
【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教兴省战略】
【强调省区市内部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
【比较发达的省市】
【中等发展水平的省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区】
【警钟:汽车工业成为 22 个省区市的支柱产业】
表 3-13 “九五”计划中各省区市确定的支柱产业(未调整前)
【重复建设,是支柱产业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布局政策(战略)与产业布局变化
【沿海优先发展战略——“沿海”与“内陆”、“三大地带”】
【“点—轴”开发模式】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七大区”规划】
表 3-15 “七大区”区域范围及在全国的地位
【经济布局重点开始东移】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改善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
【长江沿岸产业布局全面展开】
【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次创业】
【滨海平原地带——以蓝色海洋经济体系为特色】
【内陆(山地丘陵)区——以资源开发为重点】
【加强山海合作】
【老工业基地改造初见成效】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农业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布局:强化区域多种基地复合布局与专业化生产】
【工业经济:开始转换工业结构,乡镇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支撑】
【以能源资源开发为核心,展开产业布局】
【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区】
【主要产业布局—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构造具有特色的经济体系】
【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产业基地,拓展现有生产力布局】
【构造区域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例证:山东省】
【参考例证:江苏省】
【参考例证:安徽省】
【参考例证:辽宁省】
【参考例证:四川省】
【参考例证:山西省】
第四章 经济发展大地带性差异及展望
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发展差异
【历史基础——中部地带不突出】
【50~70 年代,没有强调中部地带的重要性】
【中部地带没有明显的政策地位】
表 4-1 80 年代中期以前三个地带人均国民收入(NI,元) 及占全国平均值的比重(%)
表 4-2 80 年代以来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总量(GDP) 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GDP 单位为亿元,当年)
表 4-3 1995 年中部地带各省 GDP 增长速度(%)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缩小差距”是不实际的】
【经济发展“质”的差距可能拉大】
表 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个地带的分布及其变化(亿元,%)
表 4-5 1995 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及占全国的份额
南北地带性发展差异
表 4-6 南北间三个地带的基础数据及占全国的比例
表 4-7 南北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地位的变化
表 4-8 南北间三个地带人均 GDP 及其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
表 4-9 北部地带部分省区市经济增长率相对于全国水平的变化
表 4-10 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信贷部分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
第五章 沿海特区及开放城市的发展与区域作用
“八五”时期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的发展
表 5—1 特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指标在本省所占比重(单位:%)
【深圳和大连:在本省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福建、浙江、山东 3 省的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建设进展很大】
【半数特区和开放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在本省区中的地位增长不明显或 有所下降】
表 5—2 经济特区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规模增长情况
主要类型区的开发建设
【“八五”时期,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开发区建设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开发区的发展状况有所差异】
表 5—5 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结构
【保税区选址水运条件良好,占地规模小】
【追求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保税区运行开始见效】
发展战略与区域作用
【“八五”时期的主要举措】
【“九五”计划的主要思路】
【大连、天津、上海、广州——在大经济区中起到龙头的作用】
【厦门、北海、连云港——努力创造优势,形成跨省区对外联系的窗口】
【青岛——省域中心】
【烟台、温州、宁波、秦皇岛、南通、汕头、湛江——省内区域性中心】
第六章 主要贫困区脱贫政策与经济发展
贫困人口的分布及变化
表 6—2 贫困人口分布(1993)
表 6—3 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国家脱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表 6—5 中央财政、银行扶贫资金投入状况
表 6—7 全国贫困县 1989~1994 年有关统计数字
表 6—9 主要扶贫方式(措施)
表 6—10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时间、内容及范围
表 6—11 以工代赈投入与效益概况表
表 6—12 大别山区科技扶贫成就表
表 6—14 对口帮扶结对表
表 6—15 世界银行扶贫项目概况表
表 6—16 扶贫成效地区差异
主要贫困类型区脱贫途径及效果
表 6—17 贵州省贫困状况变化表
表 6—18 贵州省以工代赈资金投入状况
表 6—21 1995 年广西 49 个贫困县(市)经济发展状况
表 6-22 宁夏贫困人口变化
表 6-24 1996 年八处吊庄与原籍生活对比
第七章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格局
【国际投资活动是宏观和微观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国际投资活动对东道主国家发展的影响】
【中国继续成为世界净利用外资的最大国】
【全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有近 1/4 流入中国】
【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外资利用方式中的主体,且有不断上升 趋势】
表 7-1 中国利用外资方式变化(1990~1996)
表 7-2 中国利用外资项目平均规模变化
【中国利用外资的来源地趋于多元化】
表 7-3 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主要国家和地区排序(%)
表 7-4 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主要国家和地区排序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
表 7-5 中国若干年份进出口总额及进出口产品构成
表 7-7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按所占进出口额比重排序
表 7-8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按所占出口额比重排序
【贡献份额】
【相关关系强度】
表 7-9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占 GDP 比重变化(1978~1996)
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表 7-11 各省区外资外贸占全国比重变化(1981~1995 年)(%)
表 7-12 各省区市外资外贸比重变化及原因分析
表 7-13 中国各省区市外资及进出口规模占 GDP 比重变化(%)
表 7-15 外资在各地区平均投资规模及分行业区位商
表 7-16 香港赴大陆投资的主要动机及首次建厂开业的区位选择因素
表 7-17 台湾对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国际比较(单位:万美元)
表 7-18 北京地区美资企业调查情况(1992)
表 7-19 中国与跨国公司在经济领域的优劣势比较
【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实施的战略】
第八章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政策和实践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政策框架
【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逐步实现地区均衡发展】
表 8-1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地方政府目标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目标和形式
表 8—2 部分省区市开展对外经济协作的伙伴区域选择
表 8—3 部分地区对进行跨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作意向
表 8—4 部分区域合作组织提出的重点合作方向
表 8—5 中国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1995)
区域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及其困境
表 8—6 “八五”以来比较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表 8—7 代表性区域合作组织取得的主要合作成果
第九章 中国区域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全国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表 9—1 中国粮食进出口(1981~1995)(万吨)
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
【南北格局基本未变】
表 9—2 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南北比重(%)
表 9—3 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东中西部所占比重(%)
【南北格局略有变化】
表 9—4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南北方所占比重(%)
表 9—5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东中西所占比重(%)
粮食供需关系的区域差异
【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系数变小】
【全国平均水平正在成为全国代表水平】
【缺粮区分布】
【缺粮类型与原因】
表 9—6 基于社会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划分的缺粮地区
表 9—7 基于社会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划分的余粮区(1995 年)
表 9—8 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比较
【牧区的分布】
【农牧区的食物保障度比较】
表 9—9 中国农牧区乡村人口人均占有水平(1995 年)
【拓展非粮食食物资源】
表 9—10 牧区在全国肉类生产中的地位(1995 年)
“九五”区域农业规划和政策
表 9—11 各区域“九五”粮食发展目标
表 9—12 “九五”农业与粮食生产对策
表 9—13 “九五”农产品生产国家目标与区域目标对比
区域农业状态比较
表 9—14 “八五”大农业总产值平均指数
表 9—15 “八五”种植业产值平均指数
表 9-16 各地区“八五”粮食产量增减情况
【农业状态赋值】
表 9-17 各地区农业状态赋值情况
第十章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与区域投资环境
“八五”时期发展态势
表 10-1 交通通信基本建设及构成(国有单位)
【公路进入“高级化”、“高速化”发展阶段】
【沿海港口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系统配套能力加强】
【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系统正在形成】
【民航建设快速发展】
【内河航道整治有所发展】
【邮电发展迅速】
地域差距的扩大
表 10—3 交通通信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比重(%)
表 10—5 “八五”期间交通通信增长占全国份额(%)
【重点建设沿海与中部地区干线铁路的发展模式】
【强化地域性枢纽大港建设的港口发展模式】</PGN0255A.TXT/PGN>
【突出沿海的航空建设】
【偏重沿海的邮电建设】
表 10—6 部分省的农村电信省
表 10—7 全国各地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综合
表 10—8 各时期运输邮电基本建设投资及其构成
第十一章 环境政策与区域环境
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改革
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与治理
表 11—1 1995 年七大水系水质状况(达到不同水质河段占水系的百分比)
区域生态状况与生态工程建设
【河流断流】
【湖泊、水库萎缩】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草原生态功能退化】
【黄土高原】
【长江流域】
【荒漠化概况及经济损失】
【荒漠化急剧加快】
【造林绿化方针与成就】
【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自然保护区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各省区市环境治理投资效果与政策效应分析
表 11—3 各省区市单位废水处理的投资强度(1995 年)
表 11—4 1995 年各省区市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处理排放达标率(%)
【国家应将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权与资源开发权分开,使政府资源管理 部门尽快实施政企分离】
【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建立统一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
【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第十二章 分税制:90 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变化
财政关系的变化历史及主要问题
表 12—1 历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变化(%)
【分级包干、分灶吃饭】
【包干方法多元化】
【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 12—2 历年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中央财政在新增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很低】
【中央财政赤字持续增长】
【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愈来愈重】
【财政收入的保证程度降低】
表 12—4 历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资源调控主体的下移】
【强化了地方利益机制,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中央财政对各省区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地方对中央的贡献及负担程度苦乐不均】
【导致地区分配不公】
表 12—6 各地区主要年份财政余额及人均值排序
【受援地区逐步扩大,但支持强度很低】
分税制及其实施效果
【既得利益受损,经济发展难度加大】
【苦乐不均依然存在】
【地方调控能力明显削弱】
【原则与重要指标】
【实施步骤】
【按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种】
【按既得利益确定税收返还数】
【根据事权划分税收管理权限】
【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先升后降】
【地方对中央财政依赖程度加强】
【税收基数返还的做法不规范】
【主要原因】
【主要缺陷】
【90 年代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高度集中的计划行政经济为主】
【财政大包干是不可持续的,并导致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分税制加强了中央的调控能力,改变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
【分税制在“发钱”的制度建设方面还需完善】
【按事权调整税种、稳定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建立科学、规范的地区转移支付制度】
【依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