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9—12 “九五”农业与粮食生产对策

地区

粮食和农业生产主要对策

北京

规模化、优质化;农业多元化

天津

河北

农田水利

旱作,良种化,“节打蓄引增排”的水利方针

山西

提高复种指数,旱作

内蒙古

开荒 32 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 40 万公顷,旱作

辽宁

垦复 6 万多公顷;节粮养殖;“海上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开荒 13 万多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200 万公顷;“五个一”工程

开荒 60 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173 万公顷;发展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

上海

科技集约化、贸工农、郊区经济一体化

江苏

垦复 6 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100 万公顷;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劳

浙江

动生产率和农资自给率

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生存粮—经济粮二元结构,围垦海涂

30 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500 万公顷;改革户籍制度、实现规模经营

安徽

稳定耕地面积;农业产业化;科技联姻

福建

改造中低产田 20 万公顷,提高复种指数;抗灾减灾

江西

开荒 3 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64 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 94 万公顷;果

业工程、三元结构工程

山东

提高复种指数,稳定耕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30 万公顷;“海上山东

工程;加强“统”的功能

河南

扩大商品粮基地;压烤烟;农产品加工

湖北

稳定耕地和粮食面积,坡改梯,改造中低产田 30 万公顷,开发河滩地

10 万公顷

湖南

开荒 13 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30 多万公顷

广东

基本农田保护,稳定耕地面积;农业保护(价格保护、储备、风险金)

家庭农场

广西

海南

稳定粮食面积,种植优质稻;特色农业

稳定耕地,发展热作,琼台合作;农产品营销

四川

“稳粮增收奔小康”,攀西开发;“八龙兴牧”

贵州

稳定粮食面积,坡改梯等农业综合开发

云南

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滇西南、金沙江流域开发

西藏

陕西

开荒 1.5 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10 万公顷

部分开荒;多渠道农业筹资

甘肃

改造中低产田,“ 121 ”集水灌溉,旱作农业

青海

垦复 3 万多公顷,改造中低产田 12 万公顷

宁夏

开荒,引水、节水灌溉

新疆

开荒 46 万公顷;四大种植带;“排灌平肥林草”

由此可见,天津、山西、安徽、陕西等地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对策尚不太明确。在后面分析中将得知,这些地区也恰恰多是“八五”期间农业和粮食形势不太好的地区,尤其是陕西和山西。

专栏 9.5

“农业强省”

农业强省的思想,几乎贯穿所有农业大省区的“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但在规划中明确有此提法的省区主要有:

吉林:建立在农副产品转化和加工基础上的“农业强省”。

黑龙江:建立在规模化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基础上的“农业强省”。安徽:建立在治理大江大河、改造中低产田基础上的“农业强省”。山东:提出率先建成“农业强省”。

河南:建立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基础上的“农业强省”。

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速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广西:依靠发展亚热带农作物实现“农业强省”。

海南:发展热带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建成“农业强省”。国家农业目标:权威性与可行性

  1. 国家总体规划目标与区域规划目标的对比

国家粮食和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区域目标及其实现的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发展目标和指标中硬性指标或指令性指标的成份正逐步减少以至取消。

在现阶段,国家农业发展目标及其指标仍对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及其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约束力,粮食生产目标和指标尤其如此。

然而,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国家农业形势的变化特点, 由于农产品预期供求关系变化的趋势,以及由于各区域内部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化的特点,区域农业发展目标及其指标值的加总,与国家农业发展总目标及其指标值之间有一定的出入,除肉类各区目标加总值低于全国目标 10

%之外,其余主要农产品生产目标值均是区域加总高于全国目标。其中,粮食目标高出 7%,棉花目标高出 40%,水产目标高出 20%。这一方面说明各区域吸取“八五”农业经验教训而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也说明部分区域有意识地与国家目标取向有所不同,并试图从这种目标间的细微差异而实现本区域的目的。

  1. 国家农业目标的权威性与可行性

国家农业目标的权威性须建立在其可行性基础之上,国家农业目标的可行性又须建立在国家目标与地区目标的协调基础之上。地区农业发展目标不单单是对国家农业目标的分解,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农业目标的认可。国家农业目标的权威性又与国家实现其农业目标的手段有关,粮食生产目标目前以“粮食省长负责制”为主要保障,带有较多行政色彩,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其可行性在短时期内亦有保证,但毕竟与市场经济有一定距离。除粮食之外的农业目标,已越来越不具约束力,其权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