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榜单
标签
注册
登录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文档评分:
4.0 (
0 个有效评分
)
文档语言:
中文
章节数量:
380
阅读人次:
21563
收藏数量:
0
整理分享:
admin
阅读
收藏
扫码
阅读
收藏
扫码
文档概述
前 言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正在改变着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在地区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省区市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和南北部的地带性差距正在拉大;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区域性矛盾愈加突出。在这种趋势下,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问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跨世纪发展中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自 19...
书籍目录
书籍评论 (
0
)
前 言
二
三
四
五
序二
序一
1997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自然地理基础与发展背景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步确立】
【区域政策——与市场力量的短期行为相抗衡】
【两大阵营】
【中美关系正常化】
【全球产业与资本转移】
【地缘经济关系愈来愈重要】
从属于国防安全目标下的区域发展政策:1949~1972 年
【战略思想】
【总体布局】
【战略转移的方向与地区】
表 1—2 1952~1975 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
【地区投资对比】
表 1—3 1969~1972 年部分省、市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例
中国区域政策的第一次调整:1973~1978 年
【“三线建设”中的困难与严重损失】
【外交政策调整】
【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新项目布局的主要地区】
【改变港口面貌】
【加强铁路通道与枢纽】
以发挥优势、加快全国经济整体增长为目标的区域政策:1979~1992 年
【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
【政策与资金倾斜】
【内地投资比重下降】
【发展差异】
【指导思想】
【区域政策目标】
【主要措施与发展差异】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第二次调整:1992 年后
【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扩大】
【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国民经济长期超高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表 1—4 大型工程建设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
评价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区域发展状态及其类型
1949 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历史回顾
表 2—1 中国人均 NI 或 GDP 最高组与最低组的地区分布统计
1990~1996 年区域发展状态与差异分析
【矿物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洋资源】
【综合评价】
【人均 GDP】
【产业结构】
【经济外向度】
【增长速度】
【投资率与投资效果】
【经济运行质量】
【体制活力】
【城镇化水平】
【教育及医疗条件】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人口素质】
【消费水平】
【环境质量】
【交通设施】
【通信设施】
【能源供应】
【供水保障】
区域发展状态类型区的划分
表 2—2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状态综合评价表
【上升型】
【稳定型】
【相对滞后型】</PGN0047A.TXT/PGN>
【振兴型】
【低徘徊型】
表 2—3 中国东、中、西 3 个地带不同发展状态类型的分布
第三章 省区市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
省区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省区市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
【地方财政收入状况对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
【存贷结合的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利用外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
【出口贸易直接影响着沿海经济增长状况】
【沿海与内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差距出现缩小的同时,南北差距开始扩 大】
表 3—1 1995 年省区市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
【企业发展政策的调整,使相对落后的省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所改 善】
省区市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
表 3—3 主要工业产品省区市累计产量比重分布情况(%)
表 3—4 国家限制发展的主要产品中 1996 年各地在建情况
【农业结构向着效益型转变】
【把粮食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成果显著】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同省区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
【第三产业超前或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
省区市产业结构类型与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
表 3—5 1995 年省区市产业结构类型划分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初步实现支柱工业产业战略性转变】
【稳步发展对外经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加速城市新区开发,作为培养优势产业群体的主要基地】
【加大开放力度,推进外向型经济向较高层次发展】
表 3—7 部分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加快工业化进程,加速基础原材料工业部门的发展】
【重视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同步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交通通讯网络和商贸市场体系】
【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柱地位】
表 3—9 第 3 类型主要省份支柱工业产品的发展情况(%)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八五”计划中具有特色的提法及实施效果】
【经济复苏省区的启示】
【经济发展不良省区市的问题】
【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落后省区摆脱贫困的关键因素】
【开始摆脱长期在比较低级的工业化阶段徘徊的局面,但结构矛盾仍然 突出】
表 3—12 “八五”期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幅度(倍)
【农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同步发展,但总体水平落后,效益差】
【人口自然增长过快】
省区市“九五”计划新的发展思路
【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教兴省战略】
【强调省区市内部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
【比较发达的省市】
【中等发展水平的省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区】
【警钟:汽车工业成为 22 个省区市的支柱产业】
表 3-13 “九五”计划中各省区市确定的支柱产业(未调整前)
【重复建设,是支柱产业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布局政策(战略)与产业布局变化
【沿海优先发展战略——“沿海”与“内陆”、“三大地带”】
【“点—轴”开发模式】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七大区”规划】
表 3-15 “七大区”区域范围及在全国的地位
【经济布局重点开始东移】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改善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
【长江沿岸产业布局全面展开】
【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次创业】
【滨海平原地带——以蓝色海洋经济体系为特色】
【内陆(山地丘陵)区——以资源开发为重点】
【加强山海合作】
【老工业基地改造初见成效】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农业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布局:强化区域多种基地复合布局与专业化生产】
【工业经济:开始转换工业结构,乡镇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支撑】
【以能源资源开发为核心,展开产业布局】
【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区】
【主要产业布局—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构造具有特色的经济体系】
【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产业基地,拓展现有生产力布局】
【构造区域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例证:山东省】
【参考例证:江苏省】
【参考例证:安徽省】
【参考例证:辽宁省】
【参考例证:四川省】
【参考例证:山西省】
第四章 经济发展大地带性差异及展望
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发展差异
【历史基础——中部地带不突出】
【50~70 年代,没有强调中部地带的重要性】
【中部地带没有明显的政策地位】
表 4-1 80 年代中期以前三个地带人均国民收入(NI,元) 及占全国平均值的比重(%)
表 4-2 80 年代以来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总量(GDP) 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GDP 单位为亿元,当年)
表 4-3 1995 年中部地带各省 GDP 增长速度(%)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缩小差距”是不实际的】
【经济发展“质”的差距可能拉大】
表 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个地带的分布及其变化(亿元,%)
表 4-5 1995 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及占全国的份额
南北地带性发展差异
表 4-6 南北间三个地带的基础数据及占全国的比例
表 4-7 南北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地位的变化
表 4-8 南北间三个地带人均 GDP 及其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
表 4-9 北部地带部分省区市经济增长率相对于全国水平的变化
表 4-10 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信贷部分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
第五章 沿海特区及开放城市的发展与区域作用
“八五”时期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的发展
表 5—1 特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指标在本省所占比重(单位:%)
【深圳和大连:在本省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福建、浙江、山东 3 省的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建设进展很大】
【半数特区和开放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在本省区中的地位增长不明显或 有所下降】
表 5—2 经济特区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规模增长情况
主要类型区的开发建设
【“八五”时期,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开发区建设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开发区的发展状况有所差异】
表 5—5 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结构
【保税区选址水运条件良好,占地规模小】
【追求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保税区运行开始见效】
发展战略与区域作用
【“八五”时期的主要举措】
【“九五”计划的主要思路】
【大连、天津、上海、广州——在大经济区中起到龙头的作用】
【厦门、北海、连云港——努力创造优势,形成跨省区对外联系的窗口】
【青岛——省域中心】
【烟台、温州、宁波、秦皇岛、南通、汕头、湛江——省内区域性中心】
第六章 主要贫困区脱贫政策与经济发展
贫困人口的分布及变化
表 6—2 贫困人口分布(1993)
表 6—3 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国家脱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表 6—5 中央财政、银行扶贫资金投入状况
表 6—7 全国贫困县 1989~1994 年有关统计数字
表 6—9 主要扶贫方式(措施)
表 6—10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时间、内容及范围
表 6—11 以工代赈投入与效益概况表
表 6—12 大别山区科技扶贫成就表
表 6—14 对口帮扶结对表
表 6—15 世界银行扶贫项目概况表
表 6—16 扶贫成效地区差异
主要贫困类型区脱贫途径及效果
表 6—17 贵州省贫困状况变化表
表 6—18 贵州省以工代赈资金投入状况
表 6—21 1995 年广西 49 个贫困县(市)经济发展状况
表 6-22 宁夏贫困人口变化
表 6-24 1996 年八处吊庄与原籍生活对比
第七章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格局
【国际投资活动是宏观和微观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国际投资活动对东道主国家发展的影响】
【中国继续成为世界净利用外资的最大国】
【全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有近 1/4 流入中国】
【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外资利用方式中的主体,且有不断上升 趋势】
表 7-1 中国利用外资方式变化(1990~1996)
表 7-2 中国利用外资项目平均规模变化
【中国利用外资的来源地趋于多元化】
表 7-3 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主要国家和地区排序(%)
表 7-4 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主要国家和地区排序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
表 7-5 中国若干年份进出口总额及进出口产品构成
表 7-7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按所占进出口额比重排序
表 7-8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按所占出口额比重排序
【贡献份额】
【相关关系强度】
表 7-9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占 GDP 比重变化(1978~1996)
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表 7-11 各省区外资外贸占全国比重变化(1981~1995 年)(%)
表 7-12 各省区市外资外贸比重变化及原因分析
表 7-13 中国各省区市外资及进出口规模占 GDP 比重变化(%)
表 7-15 外资在各地区平均投资规模及分行业区位商
表 7-16 香港赴大陆投资的主要动机及首次建厂开业的区位选择因素
表 7-17 台湾对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国际比较(单位:万美元)
表 7-18 北京地区美资企业调查情况(1992)
表 7-19 中国与跨国公司在经济领域的优劣势比较
【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实施的战略】
第八章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政策和实践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政策框架
【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逐步实现地区均衡发展】
表 8-1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地方政府目标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目标和形式
表 8—2 部分省区市开展对外经济协作的伙伴区域选择
表 8—3 部分地区对进行跨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作意向
表 8—4 部分区域合作组织提出的重点合作方向
表 8—5 中国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1995)
区域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及其困境
表 8—6 “八五”以来比较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表 8—7 代表性区域合作组织取得的主要合作成果
第九章 中国区域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全国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表 9—1 中国粮食进出口(1981~1995)(万吨)
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
【南北格局基本未变】
表 9—2 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南北比重(%)
表 9—3 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东中西部所占比重(%)
【南北格局略有变化】
表 9—4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南北方所占比重(%)
表 9—5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东中西所占比重(%)
粮食供需关系的区域差异
【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系数变小】
【全国平均水平正在成为全国代表水平】
【缺粮区分布】
【缺粮类型与原因】
表 9—6 基于社会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划分的缺粮地区
表 9—7 基于社会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划分的余粮区(1995 年)
表 9—8 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比较
【牧区的分布】
【农牧区的食物保障度比较】
表 9—9 中国农牧区乡村人口人均占有水平(1995 年)
【拓展非粮食食物资源】
表 9—10 牧区在全国肉类生产中的地位(1995 年)
“九五”区域农业规划和政策
表 9—11 各区域“九五”粮食发展目标
表 9—12 “九五”农业与粮食生产对策
表 9—13 “九五”农产品生产国家目标与区域目标对比
区域农业状态比较
表 9—14 “八五”大农业总产值平均指数
表 9—15 “八五”种植业产值平均指数
表 9-16 各地区“八五”粮食产量增减情况
【农业状态赋值】
表 9-17 各地区农业状态赋值情况
第十章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与区域投资环境
“八五”时期发展态势
表 10-1 交通通信基本建设及构成(国有单位)
【公路进入“高级化”、“高速化”发展阶段】
【沿海港口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系统配套能力加强】
【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系统正在形成】
【民航建设快速发展】
【内河航道整治有所发展】
【邮电发展迅速】
地域差距的扩大
表 10—3 交通通信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比重(%)
表 10—5 “八五”期间交通通信增长占全国份额(%)
【重点建设沿海与中部地区干线铁路的发展模式】
【强化地域性枢纽大港建设的港口发展模式】</PGN0255A.TXT/PGN>
【突出沿海的航空建设】
【偏重沿海的邮电建设】
表 10—6 部分省的农村电信省
表 10—7 全国各地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综合
表 10—8 各时期运输邮电基本建设投资及其构成
第十一章 环境政策与区域环境
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改革
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与治理
表 11—1 1995 年七大水系水质状况(达到不同水质河段占水系的百分比)
区域生态状况与生态工程建设
【河流断流】
【湖泊、水库萎缩】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草原生态功能退化】
【黄土高原】
【长江流域】
【荒漠化概况及经济损失】
【荒漠化急剧加快】
【造林绿化方针与成就】
【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自然保护区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各省区市环境治理投资效果与政策效应分析
表 11—3 各省区市单位废水处理的投资强度(1995 年)
表 11—4 1995 年各省区市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处理排放达标率(%)
【国家应将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权与资源开发权分开,使政府资源管理 部门尽快实施政企分离】
【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建立统一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
【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第十二章 分税制:90 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变化
财政关系的变化历史及主要问题
表 12—1 历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变化(%)
【分级包干、分灶吃饭】
【包干方法多元化】
【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 12—2 历年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中央财政在新增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很低】
【中央财政赤字持续增长】
【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愈来愈重】
【财政收入的保证程度降低】
表 12—4 历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资源调控主体的下移】
【强化了地方利益机制,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中央财政对各省区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地方对中央的贡献及负担程度苦乐不均】
【导致地区分配不公】
表 12—6 各地区主要年份财政余额及人均值排序
【受援地区逐步扩大,但支持强度很低】
分税制及其实施效果
【既得利益受损,经济发展难度加大】
【苦乐不均依然存在】
【地方调控能力明显削弱】
【原则与重要指标】
【实施步骤】
【按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种】
【按既得利益确定税收返还数】
【根据事权划分税收管理权限】
【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先升后降】
【地方对中央财政依赖程度加强】
【税收基数返还的做法不规范】
【主要原因】
【主要缺陷】
【90 年代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高度集中的计划行政经济为主】
【财政大包干是不可持续的,并导致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分税制加强了中央的调控能力,改变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
【分税制在“发钱”的制度建设方面还需完善】
【按事权调整税种、稳定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建立科学、规范的地区转移支付制度】
【依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
相关课程
阿尔泰山系列 阿尔泰旱獭
阿尔泰山系列 白色喀纳斯
阿尔泰山系列 草原石城
阿尔泰山系列 慈爱的冰川
阿尔泰山系列 和谐共生
阿尔泰山系列 红桦林
阿尔泰山系列 可可托海
阿尔泰山系列 热闹的河洲
阿尔泰山系列 沙漠绿洲
阿尔泰山系列 深湖
阿尔泰山系列 守护
阿尔泰山系列 泰加林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