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与内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差距出现缩小的同时,南北差距开始扩 大】

农村经济向以工业为主体的结构形式的转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特征。“八五”时期和 1996 年,仍然是中国乡镇企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1990 年,乡镇企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 54%,1995 年提高到 76%,农村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也整整翻了一番,达到 56%。

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繁荣的状况,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省区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布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沿海和内陆的差距水平依然很大,64%的乡镇企业产值仍来源于沿海地区;中部部分省区市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使内陆省区市乡镇企业在全国的比重有所提高,5 年增加了 4 个百分点;西部乡镇企业开始有所起色,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在沿海与内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差距有所缩小的同时,南北差距却呈扩大的趋势。1995 年,南方省区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水平达到 62%,比 1990 年增加了 4 个百分点。值在全国的比重水平达到 62%,比 1990 年增加了 4 个百分点。

1995 年,各省区市乡镇企业发展状况如表 3—1。基本特征是: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省区市远少于低于全国发展水平的省区市数,说明中国乡镇企业在多数省区市中发展仍相当薄弱。东部相对发达省市的乡镇企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支柱地位,东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步入规模经营的新阶段, 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速度和效益得到比较同步的增长。中部部分省区市,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乡镇企业有长足发展,1991~ 1996 年间,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了 20 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这些省区市将加速乡镇企业发展作为振兴省区市经济的关键战略来抓,除财政支持等具体经济措施外,各县政府一把手亲自负责,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有效手段。

  1. 相关政策与策略

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进一步扩大省区市间发展水平差距的效果。但同时,有一些发展政策在促进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扩大趋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