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对中央的贡献及负担程度苦乐不均】
中央政府承担着协调国家整体利益的责任,各地方政府有义务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合理的贡献。但是,财政大包干的做法对各地区应承担的义务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依据,怎么收钱和该收谁的钱依据不科学,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苦乐不均。
按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一般应为对全国作出贡献的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一般则为受援地区或得到财政返还的被支持地区。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财政自给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对中央的贡献与负担不尽合理。
1980 年全国财政自给有余,对全国作出贡献的 17 个省市中(见表 12—
5),有山东、湖北、湖南、河北、安徽、甘肃、河南、山西、四川和福建等
10 个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全国水平。除西藏为国家特殊支持的民族地区
外,黑龙江和青海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地区。
1985 年在对国家作出财政贡献的省市中,仍有河北和湖北两个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受援地区。
“八五”前期的 1990 年,对全国作出贡献的 6 个省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都高于全国水平但山东、广东、黑龙江、福建、吉林和新疆等 6 个省区为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受援地区。
表 12—5 各地区主要年份财政自给率及人均 GDP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排序
1980 年 |
1985 年 |
1990 年 |
1995 年 |
||||||||
---|---|---|---|---|---|---|---|---|---|---|---|
地区 |
财政自给率% |
人均GDP 为 全国平 均的% |
地区 |
财政自给率% |
人均GDP 为 全国平 均的% |
地区 |
财政自给率% |
人均GDP 为 全国平 均的% |
地区 |
财政自给率% |
人均GDP 为 全国平 均的% |
上海 |
911 |
598 |
上海 |
400 |
454 |
上海 |
225 |
363 |
浙江 |
138 |
171 |
北京 |
345 |
346 |
天津 |
179 |
259 |
江苏 |
136 |
129 |
安徽 |
109 |
71 |
天津 |
279 |
304 |
江苏 |
176 |
124 |
浙江 |
127 |
130 |
福建 |
108 |
147 |
辽宁 |
255 |
177 |
北京 |
159 |
318 |
天津 |
112 |
223 |
上海 |
85 |
401 |
江苏 |
219 |
118 |
浙江 |
156 |
125 |
北京 |
111 |
198 |
北京 |
75 |
276 |
浙江 |
180 |
103 |
辽宁 |
150 |
166 |
辽宁 |
106 |
166 |
广东 |
73 |
169 |
山东 |
160 |
88 |
山东 |
132 |
104 |
山西 |
94 |
94 |
江苏 |
68 |
154 |
广东 |
145 |
103 |
湖北 |
115 |
95 |
河北 |
93 |
90 |
辽宁 |
67 |
145 |
湖北 |
128 |
94 |
河北 |
108 |
85 |
河南 |
93 |
67 |
海南 |
67 |
110 |
湖南 |
126 |
80 |
广东 |
108 |
116 |
湖北 |
92 |
96 |
天津 |
66 |
218 |
河北 |
123 |
93 |
河南 |
99 |
68 |
安徽 |
88 |
73 |
山东 |
65 |
122 |
安徽 |
122 |
64 |
湖南 |
98 |
74 |
山东 |
88 |
112 |
山西 |
64 |
75 |
甘肃 |
121 |
85 |
四川 |
92 |
71 |
湖南 |
88 |
75 |
河北 |
63 |
94 |
河南 |
119 |
69 |
安徽 |
89 |
76 |
广东 |
87 |
147 |
湖南 |
62 | |
山西 |
107 |
97 |
黑龙江 |
84 |
125 |
云南 |
85 |
75 |
湖北 |
61 |
88 |
四川 |
103 |
72 |
福建 |
82 |
87 |
四川 |
84 |
68 |
河南 |
60 |
70 |
福建 |
102 |
76 |
云南 |
75 |
57 |
黑龙江 |
83 |
125 |
四川 |
60 |
68 |
陕西 |
86 |
74 |
陕西 |
74 |
72 |
福建 |
83 |
110 |
黑龙江 |
58 |
116 |
吉林 |
83 |
97 |
江西 |
71 |
70 |
江西 |
80 |
69 |
江西 |
58 |
65 |
江西 |
78 |
75 |
山西 |
70 |
99 |
陕西 |
76 |
76 |
广西 |
57 |
75 |
广西 |
70 |
61 |
广西 |
68 |
55 |
贵州 |
74 |
50 |
吉林 |
52 |
93 |
云南 |
67 |
58 |
甘肃 |
68 |
72 |
甘肃 |
74 |
68 |
陕西 |
50 |
60 |
黑龙江 |
66 |
152 |
吉林 |
63 |
102 |
广西 |
72 |
66 |
贵州 |
45 |
39 |
海南 |
57 |
77 |
贵州 |
52 |
49 |
吉林 |
71 |
107 |
内蒙古 |
43 |
64 |
贵州 |
53 |
48 |
海南 |
54 |
86 |
内蒙古 |
54 |
91 |
云南 |
42 |
64 |
宁夏 |
35 |
95 |
内蒙古 |
37 |
95 |
新疆 |
45 |
111 |
甘肃 |
42 |
48 |
青海 |
28 |
103 |
宁夏 |
30 |
87 |
宁夏 |
43 |
86 |
新疆 |
10 |
102 |
新疆 |
25 |
90 |
新疆 |
30 |
97 |
海南 |
42 |
98 |
宁夏 |
39 |
70 |
内蒙古 |
23 |
97 |
青海 |
24 |
95 |
青海 |
42 |
96 |
青海 |
30 |
73 |
西藏 |
0 |
103 |
西藏 |
0 |
105 |
西藏 |
1 |
78 |
西藏 |
6 |
51 |
资料来源: 1.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 17 年中国地区经济统计,统计出版社, 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