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济发展大地带性差异及展望

由于自然结构、历史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就存在着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80 年代以来,无论是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的差异都扩大了。但在 1994~1996 年期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和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地带性差距呈稳定状态。

近年来,一部分实际工作者、学者和媒体,着力宣传了中国地带性经济差距的程度,夸大了导致地带性发展差距的政策性原因,而忽视了自然基础和历史发展因素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们意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维护国家的稳定,实际上却可能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许多导致欠发达的因素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需要在认识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与困难、明确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搞好地区之间的联合和合作等方面做许多具体的工作。

本报告第一章已经回顾了中国(东西间)三大地带区域政策的提出背景及政策的实施。本章将简要阐述中国宏观区域政策实施的结果,以经济和社会等指标客观衡量和判断地带性差异的现状,归纳其在第八个五年计划和1995~1996 年变化的主要特征,分析引起地带性变化的主要因子,展望未来地带性差异变化趋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1994 年人类发展报告》以“人类发展指数”

(HDI,以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要素综合评分)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作了评价和排队。对中国计算的结果是: 1994 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居世界的第 94 位,而如果按人均 GDP 排队则居

世界的第 143 位。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对中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粗略的计算,表明以 HDI 计算的数据结果的地区差距比以 GNP 表述的差距要小。这就是说,一些人均 GDP 低的省区,其人均期望寿命、受教育的年限等指标并不低。

关于东西部地带发展差异讨论和争论已有十多年了;但是,对中国日趋突出的南北发展差距问题未见提出。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的话,那么,近 10 多年来南北间地带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已变得相当大了,且变动的幅度比东西间的幅度还大。这是需要引起我们加以注意的。本章在重点阐述东西间地带发展差异的同时,也将分析南北地带性差异的基础、表现特点,并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