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国区域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粮食问题在本世纪 80 年代以前一直长期困扰着中国人民。始于 70 年代末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增长,并因此摆脱了粮食和农业困境。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伴随着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拓展,加之人口绝对增量庞大,中国所感受到的耕地压力、粮食压力和农业压力愈来愈大。粮食和农业即已引起中国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布朗(LesterR.Brown)先生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将全世界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上,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高度警觉。这里且不谈布朗先生的数据取得、计算方法、逻辑推理存在什么样的欠缺甚至错误,客观上,他的言论确为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将继续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粮食问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或农业范围。历史证明,粮食供需情况的好坏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无粮不稳”和“农业是基础”是长期经验教训的真谛。长期以来,粮食问题也是引起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90 年代初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源自 80 年代末的农业不景气和粮食生产萎缩。中国国内学者认为,粮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主导中国农业发展的走势和农业政策的主要取向。

在中国,粮食问题不仅表现为总量不足,也表现为区域供需不均。粮食问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主导中国农业政策的取向,粮食问题的区域差异将继续导致区域农业政策的区域差异。粮食供需的区域差异与农业政策的区域差异,构成中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流,也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关键方面。这就是本章的立意。

本章将简述全国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概况,分析粮食和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以此作为对粮食供给能力区域差异分析的依据;以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为指标分析了粮食供需状况的区域差异;比较各地区的粮食目标和农业规划;并对各地区近期农业走势和前景进行简单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