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6-22 宁夏贫困人口变化

年份(年底)

贫困人口(万人)

当年解决温饱(万人)

返贫人口(万人)

1993

139.8

1994

1995

128.8

132.8

10.9

6.4

10.4

1996

76

56.8

表 6-23 1996 年宁夏贫困地区状况

人均纯收入

人均占有粮食

贫困人口数

当年解决贫困

(元)

914.2

比上年

+90.8 %

(公斤)

368

比上年

+52.5 %

(万人

76

人口(万人)

50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贫困类型区。贫困与缺水紧密相连。因此,这一地区的扶贫工作坚持“以水为重点,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坚持“三条路”(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 的建设方针。经过多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开发式扶贫的路子。

  1. 窖水节灌旱作农业①

西海固地区解决水的问题是解决群众温饱的关键。连续 5 年的大旱,使山区群众创造出了打水打窖节水灌溉的新路子。被世界银行专家称为“了不起的创举”。1995 年~1996 年,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 2000 多万元,使窖水节灌工程全面展开。1995~1996 两年间,8 个贫困县共打合格生产窖 8.1 万眼,可灌溉农田 12.62 万亩。结合打窖,大面积推广“一杯水就能救活一棵苗”的地膜玉米技术。1996 年,8 个贫困县共种植地膜玉米等 25.84 万亩, 产量达 1.2 亿公斤,用 3.7%的面积拿回了粮食总产近 16%的产量。海原县高台乡武原村农民周会成,打成了能蓄水 380 立方米的海原第一窖,种植地

膜玉米 11 亩,使用窖水节灌,亩产达 625 公斤,仅此一项,全家人温饱问题

迎刃而解。据调查,凡是搞了窖水节灌的农户,户均收入最低为 2700 元,最

高收入为 8000 多元,人均收入均在 600 元以上。

窖水节灌、投资少、见效快,它成功地利用雨水解决了干旱问题,值得大力推广。但是,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地膜玉米”技术不宜进行长期的大面积推广。

  1. 扬黄灌区,吊庄移民①

    “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是宁夏扶贫工作的又一条成功经验。通过黄河

扬水,发展新灌区,将贫困地区的人口迁移到新灌区进行开发性生产。自治区资助每户 400 元自建房屋资金,渠、路等基础设施由国家投入建设,耕地

自己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先后建成固海、盐环定等大中型扬水工程 12

处,发展水浇地近百万亩;建成各类移民吊庄基地 21 处,搬迁困难群众 26 万人。基本上实现了一年安家,两年垦荒,三到五年走向富裕路(表 6-24)。泾源芦草洼吊庄用占全县 10.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县 32.7%的粮食产量,人均纯收入是原籍的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