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1—1 1995 年七大水系水质状况(达到不同水质河段占水系的百分比)

水质

水系

Ⅰ、Ⅱ类

Ⅲ类

Ⅳ、Ⅴ类

长江

45

31

24

黄河

5

35

60

珠江

31

47

22

淮河

27

22

51

松花江、辽河

4

29

67

海河

42

17

41

资料来源: 1995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保局, 1996 。

*长江水系水质污染与 1995 年相比呈加重趋势。水质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河段为 38.8%,符合Ⅲ类标准的为 33.7%,属于Ⅳ、Ⅴ类标准的为27.5%,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个别河段铜超标。长江干流总体水质虽好,但干流岸边污染严重,干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总长约 500 千米。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全流域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 8.2%,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26.4%,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65.4%,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黄河的水污染随着水量的减少和沿岸排污量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托克托到龙门河段的 1100 余家企业直接排污入黄,污水量占干流日径流量的 5%。

*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较好,部分支流河段受到污染。水质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 49.5%,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31.2%,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19.3

%。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砷化物。

*淮河水系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枯水期干流水质污染严重(专栏11.3),重污染段向上游延伸,但一些重点治理的支流的超标程度在逐步降低,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 17.6%,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31.2%,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51.2%。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颍河、沂河有时达到Ⅳ、Ⅴ类标准。

*松花江、辽河水系污染严重。松花江水系主要污染参数为总汞、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其中,同江段总汞污染严重,水质较历年都差。辽河水系枯水期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的水质均超过地面水Ⅴ类标准。全水系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仅占 2.9%,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24.3%,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72.8%。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铜、氢化物、汞也有超标现象。

*海河水系水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一些重要的地面水源地已受污染或有污染威胁。包括水库在内,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 39.7%,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19.2%,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41.1%。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流域内的大小河流及水库除了拒马河、陡河及密云、怀柔、黄壁庄、潘家口、章泽和王快水库水质尚好外,其余河段基本为污染河段。

浙闽片的水系水质较好,少数河段受到污染,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 40.7%,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31.8%,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27.5%。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

中国内陆河流水质良好,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个别河段的总硬度和氯化物含量偏高。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 63.5%,符合Ⅲ类标准的占 25.4

%,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 11.1%。

专栏 11.3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淮河是淮河沿岸 1000 多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源。河流沿岸城市和城镇

3000 多家造纸厂、加工厂及酿酒厂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淮,每年接纳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量高达 30 亿吨之多。1995 年,淮河流域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水域仅占 22%。流域内生活饮用水中毒物水平比国家标准高10~20 倍。1994 年淮河上游发生的特大洪水伴随着高浓度的污染废水一泄而下,造成波及 4 个省份的特大污染事故。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领导小组,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以达到污染削减目标,其中包括与当地政府签订污染削减责任状。截至 1996 年底,淮河流域已

有 1094 家造纸厂停产关闭。中央政府已制定了一项投资总额为 66 亿元人民

币的投资计划,用于 1995 年至 2000 年间淮河水污染治理。

来源:《中国环境年鉴》(1995 及 1996 年)

此外,城市河段和局部区域水污染相当严重(专栏 11.4)。1996 年,在统计的 138 个城市河段中,有 133 个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统计总数

的 96.4%。属于超Ⅴ类水质的河段有 53 个,属于Ⅴ类水质的河段有 27 个,

属于Ⅳ类水质的河段有 26 个,属于Ⅱ、Ⅲ类水质的河段有 32 个,分别占统计总数的 38.4%、19.6%、18.8%和 23.2%。城市河段的主要污染参数是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悬浮物超标现象仍普遍存在。

专栏 11.4

小清河的“死亡”

山东省境内的小清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工业及城市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水域之一。如今的小清河正濒临死亡,昔日游鱼戏水的景象已荡然无存。水质监测表明,几乎所有河段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均趋于零。小清河接纳的污染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来自造纸厂(19 家)、酿酒厂(10 家)、化工厂(9 家)、制药厂(3 家)及钢铁厂(1 家)。仅 5%的污染排放大户 COD 排放量就占小清河流域工业废水 COD 排放量的 95%,其中仅齐鲁石化总厂一家的 COD 排放量就高达约 10%。齐鲁石化邻近的淄博和济南两大城市的工业废水就占小清河流域 COD 总排放量的 70%左右。

近十余年来,小清河最主要的污染物为氨氮、BOD、COD、挥发酚、石油类及其他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虽然在个别年份、个别河段时有发生,但年平均浓度尚未超标。通过分析近年来的浓度变化过程,发现小清河水体氨氮、BOD、挥发酚、石油类及总悬浮物(SS)的含量逐年增长,而 COD 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来源:世界银行中国与蒙古局,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环境,1997。

环境污染的治理1.重视工业技术进步,严格控制污染企业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和各地区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技术革新的措施,包括:优化结构,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制淘汰了一批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产品。到 1996 年 10 月,已经关停并

转了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近 5 万家。

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中国在工业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三个转变”,即在污染防治基本战略上,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在排放污染物的控制上,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在污染治理方式上,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各级政府在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全国石化行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 500 万吨,

增加效益 14.7 亿元。

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加大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双加”工程。从 1994 年开始实施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技术

进步机制。国家重点安排了 57 个项目,总投资 216 亿元。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是 50 年代建立的老企业,多年来依靠科技进步,对资源浪费严重、排污量大的生产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多种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

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建设,关闭、搬迁、治理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使部分地区的污染趋势得到缓解。北京市关闭了污染严重的首钢特钢南厂,消除了市区一大污染源;上海市加快苏州河、黄浦江上游和重点城区的污染防治,使部分城区的环境明显改善。

  1. 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力度

有效控制水污染,保护水环境。1995 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编制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制订了流域水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及主要城镇、主要排污口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1. 控制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积极防治大气污染

1995 年国家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一些污染较严重的城市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试行二氧化硫排放收费制度,以控制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明确划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适当提高工业窑炉、电厂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物的管理。在西南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烟尘污染和酸雨危害的程度有所缓解。在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方面,推广洁净煤和清洁燃烧技术措施。1995 年全国燃煤废气消烟除尘率达 88%,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达到 69%。

  1. 加强固体废物的管理

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废物交换试点;建设城市和危险废物填埋场; 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进口;提高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再生资源化。1995 年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达 39%; 粉煤灰达 41%;冶金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可燃气体的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 90

%;主要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 60~85%。5 年累积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 700 亿元,利润 180 亿元,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达 1300 亿元。

  1. 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调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洁净技术。限制直接燃烧

原煤,并采取扶持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使用型煤。1995 年型煤已占城镇生活用煤的 40%,占民用煤消耗量的 70%。强制淘汰落后的锅炉和燃烧装置, 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的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