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化进程,加速基础原材料工业部门的发展】

工业实力不断加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速度达到 32~34%,山东为 25%,辽宁为 17%。工业增长缓慢是辽宁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位次不断后移的关键因素。而且除辽宁省外,其它各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水平都有明显地提高,这是第二类型省份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类型的沿海 6 个省份,是中国省区市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990 年除辽宁省重工业比重达到 70%之外,其它各省均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浙江、福建、广东等轻工业比重为 65%左右,而山东和江苏轻工业比重分别为52%、55%。“八五”计划时期,重工业发展速度高于轻工业,重点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的扩张,这是第二种类型 6 个省份的共性。此外,加工业已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加工工业过渡。并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有向沿海省市集聚的趋势。

*轻工业为主的省份,在“八五”计划中,都以满足当地轻工业原材料需求为主要意图,将能源原材料工业作为集中投资的重点领域,出现工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浙江“八五”计划提出“加强基础、增强后劲”的发展思路, 投资重点向基础工业倾斜。山东“坚持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 将能源、化工、冶金等列入本省 8 大支柱工业部门之中。江苏省则“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益地搞好一批重点基础工业建设项目,形成一批综合生产能力”。广东省致力于“加快发展重化工和钢材等原材料工业,替代进口,增

强轻纺工业发展的后劲”。福建省“倾斜发展基础工业,逐步缓解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短缺状况”。从“八五”计划执行结果看,5 省发电量、钢铁和有色金属、布和化学纤维、水泥、化肥等工业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发展。工业结构趋于综合、工业体系趋于完整,继续发展的结果,对产业的区域分工和合作将产生不良影响。

3—8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5 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比重(%

原煤 发电量 钢

化学 彩色

布 水泥

家用 家用

纤维

电视机 电冰箱

洗衣机

1990 年

9.6 24.8

10.1

41.2 38.7

35.4

49.2 43.6

38.6

1995 年

10.2 29.1

12.1

58.1 62.3

41.1

62.4 45.4

47.4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1990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年。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5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 年。

辽宁省尽管在“八五”计划中强调“从依赖资源、主要生产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向开发精深的最终产品转变”,并且也出现了家用空调器、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生产增长较快、主要机电产品和部分投资类产品的生产低速增长或下滑的现象,但重工业增长速度较轻工业仍高 2 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目标未能实现,老工业基地结构性矛盾非常顽固和突出。

*乡镇工业的发展已步入正规工业发展的轨道,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并通过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改革,成为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实施股份制企业规范与转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体制改革举措,推动工业经济增长。大中型企业在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已经或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浙江省,大中型企业的比重水平在“八五” 期间从 29%提高到 41%,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