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实施的战略】

根据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以下战略:

*加强中央政府的调控力度,确保全国和地区性主导产业迅速成长

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确保主导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并通过长远规划,一步步实现国家长期的产业发展目标。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全面起飞时期,也面临着培育和扶植主导产业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中央政府的调控力度,对发展中国未来的竞争优势产业是必要的。

在确定主导产业上,仍可以采用梯度战略,并实行梯度扶植发展。可按阶段划分现有主导产业群、今后主导产业群和未来主导产业群,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对若干重要支柱产业,如汽车、高新技术产业等,政府可通过一定的行政干预,促使其实行规模化经营,以便能集中力量进行新的技术开发。在利用外资上,政府主管部门也可发挥相应的作用,一是协调或组建国内骨干企业与外商谈判,二是帮助国内企业选择国际上有实力、有诚意的跨国公司进行合资经营。

*统一国内市场,以市场换技术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市场的联系强度增大,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产

业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扰,已出现所谓“诸侯经济”,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损害,不仅使国内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无法通过企业兼并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进行国际竞争,而且使跨国公司得以利用这种不统一,既得到各种特别优惠, 又能分而治之,长期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因此要下大力气,逐步杜绝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确保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达到优胜劣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目前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仍在生产领域, 即使在国家新一轮长期发展战略中,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也仍是生产领域里的任务,因此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乃是资金、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手段,而发达国家目前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已转移到流通领域,迫切需要的是市场,因此以市场换技术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但在合资过程中, 要坚持中方的利益和长远目标,以市场为筹码,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尽力促成“强强”合资类。

*通过建设世界城市,设法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带给城市发展新的动力,使全球若干大城市的重要性突显出来,构成世界城市。世界城市作为世界城市网络的最重要节点,是跨国公司的云集之地,是世界生产组织的基本点和信息交汇处,领导着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因此中国有必要在经济不断发展和国际影响日益广泛的情况下,集中国家力量,有意识地发展上海和北京两个中国未来的世界城市,以尽快使其成为了解全球新动向的信息枢纽和国际融资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的重要基地,同时,适当集中国家财力,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抢占新一轮的技术制高点,为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技术储备。

*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中国是经济层次多元化国家,目前某些部门在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已具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实力,以更有效的获得外部资源, 开拓新的市场。根据《1996 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发展中国家的前 50 位跨国公司中,中国有 8 家。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有必要加速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在目前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一是可以先在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投资,逐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为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作准备,二是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发达国家经营,以利用内部化优势带动母公司设备、中间产品等的出口, 如上海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即是通过这一途径,在德国建立了新厂, 从而一方面带动了母厂的设备出口,一方面又每年从母厂进口价值 800 万美元的半成品,相当于母厂目前的全年出口额。在发展跨国公司过程中,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除财权外,要给予子公司独立的人事权和经营权。

*以市场为经济发展龙头,着力培养一大批跨国型商贸人才

随着中国技术引进的加速,中国沿海地区将很快完成工业化过程,其经济的发展也将转为依赖于流通市场,参与更激烈的国际商战在所难免。因此, 确立以市场为经济发展龙头的新观念,培养一大批跨国型商贸人才,从现在起就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中国应当积极鼓励学贯中西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加盟工商界,相比较其他类型的人才来说,中国最缺乏金融家、企业家和商人。

几点结论

对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的投资倾向以及对中国近 20 年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技术的进步, 这一过程得以加速,其结果以有形贸易为主体的旧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解体,代之以资本、技术和服务转移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跨国公司是其主要的推动者。它加速和加大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转移过程和转移规模,通过内部化优势使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的结合在一体。跨国公司有其独特的动力机制,对地区发展有巨大影响,未来在全球经济领域内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按官方的汇率计算,已占到 GDP 值的 36%左右, 经济开放度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根据回归分析,外资对进出口额的带动系数为 5 以上,对 GDP 的带动系数为 11

左右,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带动系数为 5 左右。

*中国沿海地区近 20 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沿海开放政策的启动, 但其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却不仅仅是中央政策倾斜的结果,而更在于自身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市场适应能力。中国沿海地区南北发展差异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地区市场经济成份的比重不同,因此, 优惠政策可以促进启动引进外资,而要持续吸引外资,却需要营造良好的经济运营环境。对中国各省区市利用外资量和其 GDP 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一个地区吸引外资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可以推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东部地区仍会一如既往成为利用外资的主体。1995 年,东部地带利用外资量占全国总量的 87%。

*中国循序渐进式的梯度开放政策是成功而有效的。由于区域差异巨大, 中国经济不可能成为一个齐头并进的整块经济,而是一种组合经济,因此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会长期并存,吸引外资的战略也应因之而多样化。

*外资在地区投资上具有集中性倾向,对地区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欧美投资主要集中于华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日韩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山东,港澳台投资主要集中于两广和福建,新加坡投资主要集中于江苏和海南。在空间经济上,也形成一定的分工,南部以贸易导向型经济为主体,长江三角洲地区以进口替代经济为龙头,而环渤海地区则以混合型经济为特征。

*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具有不同的投资动机和目的,其切入中国经济的方式也不同。港台资本,由于不存在太大的文化差异,投资规模一般又较小, 寻求高额利润的目的单一明确,因此一般投资决策快,运作也灵活多样。新加坡和韩国资本,对外投资一般会依据其本国国家发展战略而行,因此倾向于在某几个地区和某几个产业集中投资,以挤占适当的市场份额,目前新加坡较集中于江苏、海南和广西等地,韩国较集中于山东和辽宁等地。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又始终力图通过直接贸易控制部分中国市场,因此目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仍规模较小,比较分散。德法资本, 较少附带政治考虑,且多以政企携手的方式,努力开发中国市场,因此为达到长期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愿意转让最现代化技术。为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1995 年以来,德国的一些大公司已着手对华进行大规模系统性投资,并重点投资于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美英资本,受国际关系的影响,但主要仍以打进中国市场为根本,因此其投资决策极为慎重,目标多元,循序渐进,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重在依据母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来安排投资项目及空间布局,使中国最终纳入其全球生产与销售网络之中。美国在华投资一般均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窗口贸易开始,了解市场,然后追寻合作伙伴, 再投资办厂,之后再对相关产业进行系统化投资,以确保主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如惠普公司,1979 年确立与中国合作,1981 年在华设立惠普产品销售点、1985 年 6 月才在华建立中国惠普。再如 IBM 公司,1979 年开始将产品推向中国,80 年代中期在北京、上海设立办事机构,1992 年在京成立 IBM 中国有限公司,之后又在上海、广州成立分公司,目前已将业务推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