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8—4 部分区域合作组织提出的重点合作方向
区域合作组织名称 |
区域合作组织主要目标 |
---|---|
西南五省七方经济协调会( 1994 第 11 次会议; 1996 年第 12 次会议) |
利用国家加快西部开发优惠政策,共同争取和配合国家政策;联合争取区域性重大项目;加快区域市场体系建设;争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银行;联合建立对外贸易综 合商社;联合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会( 1995 年 |
联合建设国际大通道;联手开发和利用资源;联合“走 |
会议) |
西口” |
黄河经济协作区( 1995 年第七次 会议) |
联合培育“黄河大市场”;深化行业协作 |
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 1996 年第 八次会议) |
联合开展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创立区域名牌;扩展商 贸市场;发展旅游经济 |
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协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1995 年) |
共同争取中央和三省帮助支持;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开展经济项目协作;建立区域性信息 网络 |
辽宁中部经济区( 1996 年会议) |
联手外向牵动;以流通、交通、融通、通信为重点的区 域市场体系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闽西南区域合作(闽西南区域合作规划, 1996 ) |
联合开发资源;共建共同受益的交通设施;外向型经济合作;共同培育区域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开展区域专业 化分工和配套;联办大中型工业项目,组建企业集团 |
长江沿岸经济协调会( 1996 年 7 月第八次会议) |
联合发展长江产业带;联合建设沿江重大基础设施;重视技术、信息、外贸等方面的市场建设;推动企业联合; 巩固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企业集团 |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总体进展
90 年代以来,中国资金、能源原材料、设备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空
间流动性明显提高,从 1996 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各省份的业绩和
1996 年各省份的技术交易额来看,比较活跃的地区既包括沿海省市,也包括部分内陆省份。总体上,省际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更加密切,资金和物资流量持续扩大;跨地区商业贸易活动频繁,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994
年全国各省区市共执行经济技术协作项目 4.4 万个,其中省际间项目占 32.2
%;执行项目实际投入资金 532.2 亿元,其中省际间项目占 40.7%。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的合作广泛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看, 全国范围的经济技术联系呈现如下地区特征。
中西部的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进一步集中
在国家加强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政策背景下受益最大的是沿海发达地区。90 年代以来,大量的资金、人才、能源原材料等通过各种合作途径,流向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其中,上海和深圳是最主要的聚集地。所谓“孔雀东南飞”现象继续存在。通过地区间的开放与合作,引入内资、人才是沿海地区 90 年代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沿海地区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项目中协进项目比例提高。天津市 1992~ 1994 年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项目中协进项目在逐年增长,而协出项目在逐年减少,1994 年协进项目是协出项目的 4 倍。技术人才向沿海移动规模较大。目前广东省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力量吸引外地人员占到 80%以上。跨地区资金流动的空间集聚现象十分突出。有人粗略估计,自 1994 年中央政府拨入西部的资金,约有 40%回流东部地区。
- 资金向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要素集结能力继续增强国内其它省区市大规模投资上海,是上海“八五”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
支撑因素之一。据对 7000 多个外地在沪企业统计,1995 年共上交税收 67 多亿元人民币,是该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近 30%,而且吸收了近 25 万上海籍劳动力。“八五”期间,上海市与其他省市工业联营返回利润总计 30 亿元以上。
整个“八五”其它省区市在上海的投资达 600 亿元。到 1994 年底,上海
的内资企业已达 1.26 万个,其中产值达 286 亿元,盈利 7 亿多元,1995 年
底,外地在沪企业数目增到 1.4 万多家,与上海市的三资企业数目基本相同。
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沿江 7 省在上海投资兴办各种
企业达 2300 多家,上海与沿江 7 省的经济合作项目达 25400 多项,直接投资
项目 169 项,投资总额 9.86 亿元。目前上海内资企业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占一半以上。
外省市在上海的投资集中在浦东。到 1994 年底,浦东新区外地投资企业
达 3805 家,占外地在沪投资总额的 73%,至 1996 年 6 月,企业数目上升到
4200 多个,其中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重大项目,涉及高科技工业、能源、物资和房地产等领域。不少省份在浦东大规模投资建综合办公大楼,安徽投资13 亿元建起裕安大厦。
到 1995 年底,进入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 2224 个项目中,国内 28 个省区
市和中央部委直属企业兴办的有 900 个,接近外商项目数,其中外贸企业比重大。浙江和江苏在浦东投资兴办项目名列各省前茅,其中浙江在浦东办企业 300 多家,投资 200 亿元以上。国内各地区和国家许多部门的大量资金投入是浦东发展取得巨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特区等沿海开放热点地区吸引国内各地投资,包括大量沿海省份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至 1994 年底,全国 30 个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在深
圳兴办企业 7000 多家,投资总额约 50 多亿元,而且许多内联企业取得的利
润继续留在深圳滚动发展。
至 1995 年 4 月,珠海市已拥有 3498 家内联企业和 700 多个各地驻珠海办事处。
- 证券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发展刺激资金向沿海地区集中 “八五”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地区不平衡发展,加强了沿海地区的资金
集结功能。沿海地区的若干中心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融资中心是 1996 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主体。其中上海在金融机构设置、证券市场规模、金融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是国内领先的,证券融资能力迅速提高。在银行机制转轨和证券资金市场上领先发展的上海等地,具有发展跨地区企业集团的相对有利条件。
1996 年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业务量占全国外资金融机构业务量的 40%,国
内营业性金融机构达 2693 家,至 1996 年 9 月底,上海市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已达 340 种。上海外汇市场上,1993 年以前拆入规模大于拆出,1994 年以来拆出超过了拆入规模。1992 年以来上交所和深交所会员开始向全国发展, 证券营业部逐步向全国大中城市铺开,上市公司和股民分布逐步由点到面, 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内陆省份资金大量流向深沪。1995 年底,外省市在上海设立的 1.4 万多家企业中,有近 600 家是证券公司和经营部、业务部。到
1995 年底,上海、深圳两市的上市公司仍占全国总量近一半,除上海和深圳外,上市公司较多的省份依次为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和辽宁,除四川外均处于沿海地区,参见表 8—5。1996 年这一局面有所改变,至1997 年 5 月全国的上市公司中有 27.2%分布在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