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在总体上,各地区均取得了快速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取得令人鼓舞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许多地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为了使经济得以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各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工作决策的核心,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之一。而要做到决策科学化就需要了解全国发展的总态势、本地区及其它地区的发展基础、实施的政策及效果。这本《1997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正是根据这个背景和客观需要而编制的。

中国的地学科学工作者几十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区性综合考察、区域开发与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各地区的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认识。8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区域开发前期研究”基金,此后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通过“中心”的组织,已经进行了两期共 20 个项目,即 20 个不同类型和大小的重点区域的综合开发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国家宏观战略决策中和编制地区性发展规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期项目的研究。《1997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是其中之一。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的支持,并与香港大学合作。

这本《报告》是作者们长期计划中的第一本,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体。《报告》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概括了中国宏观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以及实施的成就与负面效应,对 90 年代全国各省区市的发展状态按科学的指标体

系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分析评价了各地区“八五”期间和 1996 年实施的产业

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扶贫政策、区域合作政策及 1994 年以来实施的分税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阐述了在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报告》以中国及各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分析作基础,跟踪国家和各地区实施的发展政策。横向上视野广阔,纵向上也较有深度。各省区市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本《报告》的一个明显特点。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三个地带”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三个地带”发展战略也带来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地区间利益的冲突及地方保护主义几度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可以缓解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但也加重了部分发达地区持续发展的困难。部分地区在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如确定投资分配与重点投资方向、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方案、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引进目标等,也出现不少的失误,使各地区发展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而且在实现结构合理化和增长方式转变方面都相当不平衡。对于这些,《报告》力图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某些问题和现象发生的原因也进行必要的分析。

这本《报告》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帮助决策者知己知彼。同时,为从事有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地理学、经济学的教

学、社会各界提供一本比较系统的区域发展分析资料。海外投资者以及关心中国发展的机构和人士也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参考。

作者们为编制《报告》作出了长期的努力,部分作者一直从事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的研究、咨询和规划。工作中广泛应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有关单位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非常复杂,这份报告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孙鸿烈1997 年 11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