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主要贫困区脱贫政策与经济发展
贫困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挑战。目前,全世界有 12 亿贫困人
口,比 5 年前增加了 3 亿,而且贫富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95 年 3 月,
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社会发展问题首脑会议,确定 1996 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10 月 17 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号召所有国际组织,所有国家采取行动,消除贫困。1994 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宣布要在本世纪最后 7 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 8000 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题。到 2000 年,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本世纪最后 10 年中中国最重大的区域发展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近 20 年来,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贫困人口减
少最多的时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1978 年的 2.5 亿人,减少到 1996 年
底的 5800 万人。但是,贫困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突出的发展问题。要实现到本世记末基本解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难度大。因此,分析中国主要贫困区脱贫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对今后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自 80 年代中期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就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对中国的贫困地区的分布、自然和经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将中国的贫困地区划分为 6 种类型,并对各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近年来,一些社会科学学家对贫困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成果。《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中国贫困的成因, 探讨 90 年代中国的反贫困战略,缺少各项战略措施的实施分析;《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则着重对贫困地区进行分类研究,而对如何脱贫探讨较少;《贫困——人类面临的难题》和《走出贫困——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对贫困问题的研究都受到区域限制,没有全面研究中国的贫困问题; 而《关于中国扶贫问题》,则由于时间限制,没能涉及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后扶贫工作的一些新动向和新问题。世界银行《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继续向贫困开战,它以 80 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例,研究了贫困,经济增长与衰退的相关性,并指出,90 年代对世界各国的决策者来说,没有一项任务比减轻全球贫困更为重要。
本章提出了中国贫困地区的划分标准及现阶段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及重点贫困区所在省区的脱贫政策措施的特点和实施状况, 以较多的实例说明了这些政策和具体措施对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 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所产生的效果。其中,又重点揭示了 1996 年中国政府实施的以扶持贫困人口为主的开发式消灭贫困战略实施的初步结果。探讨了过去若干年中不同地区脱贫效果差异的原因。对国家及典型地区目前采取的脱贫政策提出了一些分析性的评价。本章以扶贫政策为切入点,将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各项扶贫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上,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提供咨询,对整个国家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栏 6.1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摘要)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 1994 年到 2000 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
各界力量,力争用 7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 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 奋斗目标
①按 90 年不变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500 元以上;
②为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公路,消灭无电县,绝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
④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状态,普及初等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严格实行计划生育。
- 方针与途径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基本途径是:
①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运销业;
②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乡镇企业;
③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水的开发利用;
④发展劳务输出。实行开发式移民; 3.资金的管理使用
国家现在用于扶贫的各项财政、信贷资金继续安排到 2000 年。从 1994 年起,再增加一部分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今后国家还将继续增加资金的投入。
除此之外,国家在本计划中还制定了 9 条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银行信贷、进出口贸易等优惠政策。同时,对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也提出了相应的扶贫任务;并要求积极扩大和发展与国际社会在扶贫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