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同步发展,但总体水平落后,效益差】
-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4 省农业建设条件不利,远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加上自然灾害频率较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出现贫困地区部分群众生活返贫现象;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多种经营又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效益不佳。除西藏外,3 省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比重为 65~69%,每一农业人口粮食产量水平很低,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
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贵州非农产业仅占农村经济总量的 33%,最高比重水平的陕西省为 65%,也仍距全国 77%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较低,1995 年,陕西和甘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都不足1000 元,是全国最少的两个省份。
- 第三产业同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相互制约。4 省区总体经济水平落后, 限制了第三产业在结构层次和规模等方面的发展。1995 年底,贵州、陕西和甘肃人均储蓄额分别为 638、2139、1604 元,均低于全国 2449 元的平均水平; 职工人均工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也都距全国平均值有一定的差距。受需求、购买力和市场容量等的限制,4 省区商贸服务业等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平平,新兴的第三产业更为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陕西缺水、缺路、缺电现象严重,全省每天缺电 1000 万千瓦时,西安市每日缺水 50 万吨,已成为社会
“热点”问题。甘肃在“八五”时期能源供应一直紧张,电力供应短缺矛盾日益加剧。贵州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影响到全省投资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