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4-9 北部地带部分省区市经济增长率相对于全国水平的变化
地区 |
1952 ~ 1978 年 |
1979 ~ 1990 年 |
1991 ~ 1995 年 |
|||
---|---|---|---|---|---|---|
全国 |
NI 年均增长 6.32 |
为全国的% 100 |
NI 年均增长 8.38 |
为全国的% 100 |
GDP 年均增长 11.46 |
为全国的% 100 |
辽宁 |
7.29 |
115 |
6.89 | 82 | 9.93 |
87 |
黑龙江 |
6.33 |
100 |
6.23 | 74 | 7.72 |
67 |
北京 陕西 |
12.54 6.98 |
199 111 |
8.16 7.76 |
97 93 |
11.46 9.19 |
100 80 |
山西 |
5.17 |
82 |
8.09 | 95 | 9.71 |
85 |
内蒙古 |
5.69 |
90 |
8.11 | 97 | 9.40 |
82 |
天津 甘肃 |
7.36 5.77 |
117 91 |
6.86 7.45 |
82 89 |
11.39 9.37 |
99 82 |
大地带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东部沿海地带——现代化带动战略1.战略地位与困难
沿海地带是使中国经济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并将在下个世纪初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而对全球经济循环发挥重大影响的决定性的地区(地带),在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应当永远处于优先位置。虽然实现了连续 10 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只能说为现代化奠定了一个基础。沿海发
达地区面向 21 世纪的发展,有许多问题和困难:
*投资增长(包括利用外资)将变得缓慢;
*基础产业仍然与整个经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多数省区市缺乏有活力的且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经济增长点;
*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将变得困难;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将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随着国家投资份额的明显减少和优惠政策的取消,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着增创新优势的巨大压力。
- 需要制订和实施现代化带动战略
这个战略的目标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加速沿海地带的技术创新、扩大进入国内外市场的进程。充分发挥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建立东西向的一体化的经济区。
沿海发达地区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沿海地区由于对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和国际技术发展比较敏感,其产业结构水平往往比内地高。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 必须在沿海地区寻找合作伙伴,也就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找资金、找市场、找原料燃料、找设备技术、找人才、找信息等对欠发达地区是愈来愈重要了。
- 实施现代化带动战略的目标
实施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带动战略,要求:
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带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使经济管理、金融体制、商贸体系等扩大与国际的融合,将几个发达地区的核心(港口) 城市尽快建成为国际化的城市;
加快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使主要的发达地区都能有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扩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设备和人才的辐射、支持;
继续改善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强化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和人才的合作,使珠江三角洲与西南地区、长江三角洲与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大经济区的合作真正运作起来。
地区协调发展与促进西部地带经济增长 “八五”后期,国家提出地区协调发展和加快西部地带经济增长的区域
发展政策。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不使大的地域单元
间经济发展相对差距的继续扩大。这也是地区协调发展的内容和主要尺度。通过对未来 15 年中国区域发展目标的理论分析,在保证实现中国经济发
展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九五”和 2010 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是:
2000 年实现东、西部相对差不再扩大,绝对差由加速增长(即超指数增长) 向减速增长的转变。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2010 年使东、西部相对差缩小到“八五”时期的水平,绝对差的增长率下降为 2000 年水平的一半左右。
1994 年,中国东、西部差距,相对差为 2.26(用东部人均 GDP 与西部人均 GDP 之比,按当年价计算,除特别指出外,以下同)。绝对差达 3034.93 元(用东部人均 GDP 与西部人均 GDP 之差表示)。相对差比 1980 年的 1.93 扩大了 17.1%。绝对差 1980 年为 290.91 元,1994 年按 80 年不变价计算为
775.54 元,因此,1980~1994 年绝对差年均增长率为 7.3%。
为实现上述国民经济增长及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要求 2000~2010 年东、西部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西部比东部高出 1 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的增加,进入 21 世纪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趋于平稳。例如,在 8%到 6%之间。而中西部则由于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因此, 这个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很可能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国家要继续制订和实施促进中百部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如在少数民族聚住的边疆地区投入扶贫资金、乡镇企业专项资金,增加重点项目的中央投资比例,增加税收返还,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保持原有的财政补贴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少数民族聚住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能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增长。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要求:
-
逐步扩大开发有优势的有色金属、非金属和水能资源;
-
扩大建设西北、西南对外运输的大通道,包括新建、扩建铁路干线,
增加航空运输干线和机场;逐步建成覆盖整个农区和牧区的基层交通体系, 提高区域可达性,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通信系统;
-
通过加大经济投入和技术推广,发展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同时要积极地建设若干大型水利工程;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工程的建设,使各地区保持基本一样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全感。
南北间的中部地带——经济一体化
南北间三个地带中,中部地带大部分处在长江流域。充分发挥中部地带的巨大发展潜力,关键性的措施是以长江干流产业带为轴线,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等主要领域中建成一体化的经济,并以上海为主要枢纽,扩大进入国际市场。
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大型干线运输通道、众多的城市以及实力较强的经济技术基础,是中国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级轴线,即“T”字形空间结构战略的 1/2 部分。在中国未来几十年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江沿江地带具有与沿海地带同等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在中央确定浦东开放开发以来,沿岸地区非但没有接受上海及浦东的经
济技术辐射,相反,大量的资金、人材流入浦东和上海,导致沿岸大多数地区经济增长后劲相当不足。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以上海、
浦东为龙头,将长江流域的经济组织起来,共同开放开发,用整体的力量进入国际市场?
关键性的措施是在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将南北间的中部地带建成为资源、经济互补的最大一体化经济带。这个经济带也是加强中国东中西之间的联系,促进内地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最主要途径。具体要求是:
*建设长江上中下游各有分工特色的、有梯度和互补的产业体系;
*建设以“西电东送”为主体的强大的能源经济带;
*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组建全流域大市场,以上海金融、商贸机构为枢纽使全流域进入国际金融、商贸市场;
*逐步建成强大的综合性运输通道;
*联合起来,共同防治长江及沿岸地区水体日趋严重的污染。